零点看书 > 次元小说 > 穿越之超品公爵 > 第一百八十六章 痴情总被无情挠《下》全文阅读

第一百八十六章 痴情总被无情挠《下》

这个时候却听房间外边,和孝爽朗的笑声传了进来,这个时候无论乾隆还是宋世杰,都没有想到和孝看着李尘的这些经历,竟然是这样的反应?两人心里都不由的想,‘和孝可是从来没有这么愉快过来了?’

“宋世杰?和孝多久没有这么快乐过了?”乾隆不由得问道。

“大概五年了吧?”宋世杰道。

“恩啊?五年了啊?朕这个父亲当得真是不负责任啊?为了皇家脸面竟然让自己的女儿承受了五年的相思之苦。”乾隆感慨道。

“皇上?奴才说句不中听的话,和孝格格是奴才看着长大了,看到格格这样奴才是真的不忍心啊?”宋世杰悲伤道。

“是啊?我又何尝忍心呢?”乾隆道。

“皇阿玛?这...这李尘真的中了小三元了?”和孝一边跳着一边跑推开们跑到乾隆的身边拉着乾隆的胳膊问道。

“这个自是真的?杭州织造敢欺君?他有几个脑袋都不够砍得。”这话这个时候从乾隆的耳中说出来没有丝毫的肃杀之气,更多的像是玩笑。

“呵呵,谢谢皇阿玛?”和孝笑道。

“和孝?你真的这么喜欢李尘吗?”乾隆问道。

“既然皇阿玛已经知道,那我也明确的告诉皇阿玛和孝非李尘不嫁。”和孝这个时候才发下自己逾越了,连忙松开自己的手站在一边道。

“要是李尘已经娶妻了呢?或者说李尘不喜欢你呢?”乾隆问道。

“要是李尘已经娶妻了,那和孝就不嫁了,要是李尘不喜欢和孝,和孝就一直待在他身边,直到他喜欢我为止。”和孝倔强道。

“好,果有我皇家的的气势,不愧是我爱新觉罗氏的女子。”乾隆道。

“呵呵..虽说这李尘得了小三元乡试自是不成问题,但是那李尘要到京城来恐怕要到明年三月了,那个时候徒增许多变数,不说,说不定那小子已经娶妻了,既然如此,那皇阿玛就恩准你到杭州一趟,帮朕查查这李尘是否娶妻了?若是娶了妻呢?你就回来,你是出家也好,清修也好,皇阿玛都养你辈子,若是他李尘还没有娶妻,那朕就责令你把李尘带回京来朕就勉强一些召他李尘为女婿?你看可好?”乾隆笑着道。

“皇阿玛这话是真是假啊?”

“皇阿玛还能骗你不成但是有一点,你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四个侍卫,真都已经为你物色好了,都是一等一的身手,现在正在城门哪里等着你呢?”乾隆道。

“是...谢皇阿玛?”和孝一边跪下一边对乾隆道。

“起来吧?我们父女就不要来着一套了吧?”乾隆道。

“亲禀皇上?和珅和大人有要事求见。”这个时候外边小太监高声传呼道。

“额,知道了,请和珅到御书房后旨。”

“是。”

话说到这里暂且告一段落,却说这和孝这天准备了行李,等着静笃从外回来,便便告别了乾隆向宫城门钱赶去,这想念的心,确实一刻耽搁不得。

等着这和孝公主从京城出发,直奔杭州城而去。

乾隆五十七年 杭州城

现在的汇源号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已经接近了正规,李尘的事情要闲的轻松许多,唯一值得一提的便是李尘有了西庄先生给李尘起的字;‘子微。’这样的话李尘再参加乡试的时候便可以书写自己的字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八月。各府的士子再次涌入杭州,省城内的客栈旅店,纷纷涨价几倍,却仍然无论近远贵贱,一概爆满。就这样,还有许多考生要借宿在民居内,当然价钱只贵不贱。 这时候走在街上,满眼都是戴方巾,穿直的读书人,要是不会说官话,话里不带‘之乎也’,你都不好意思开口说话。一时间满城拽文,酸气熏天,吃饺子都不用醋哉。 往往在这个这时候举行的文会会越来越多,毕竟秋闱可是三年一度?谁不想榜上有名?,而且这个也会有一些曾经取得极高名次的老前辈,会应巡抚、提学之邀,来登台授课,听课士子竟达千人之多,蔚为壮观。 当然这不是讲什么微言大义的时候,这种文会实际上是那些过来人,向考生传授经验的场所。从该如何准备赴考,到应试时的心得经验,都是深受考生欢迎的话题。 关于考试内容的讨论,自然是文会的重中之重。较之于童生试和岁考、科考,乡试的试题量和考试科目都大有拓展,许多第一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往往不能适应其考试强度,身心崩溃,自此神神叨叨,终身再无中试希望。 所以考前一定要对考试的科目与形式充分了解,并做好完全的准备。其考试持续九天,共分三场,每场三天。其中八月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 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五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要是答不完,允许各减一道,但也别指望会有好名次了。 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诰、表、内、科一道。 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许减二道。 很显然第一场四书五经,是为了测试考生对儒家经典地熟悉及认识程度。第二场是为了考察生员判别是非,撰写各种公文行政地能力。第三场,是为了考察生员们在古今政事方面地见识。 这一套考试内容及规定,从顺治元年复开科,便一直沿用至今,如果考官能严格对待三场地试卷全面考察生员,无疑选拔出的举人、大都是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地行政人才。为了避免选出徒具文采之徒。 但可惜地是。在实际阅卷过程中,这几乎是不可能地,因为乡试阅卷是出了名地时间短,任务重,神人也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也不像先前考试那样那样阅卷过程中可以有所筛选。 大清律沿袭大明律,规定,从八月十二头场试毕,便由主考官掣房签分卷,然后各房开始分头阅卷,而录取放榜地时间,不得晚于九月中旬,这距开始阅卷时间不过几十来日,面对几千名考生,上万的卷子,任务繁重可想而知。 而且阅卷的工作量,不仅由试卷地数量决定,还需要看试卷的答题量,考生平均在第一场要答两千两百多字,第二场三千五,第三场三千多字,三场共计近万字。但是相比起明朝已经有了不小的改观。 再加上主考官并不直接批卷,他只是为六位同考官推荐上来地试卷把关,决定取与不取,所以全部地阅卷任务,都压在几位同考官身上。所谓主考官一般都皇帝亲自从翰林院里点两名翰林充任,各地方的同考官又翰林院推举,皇上任命。 几千多万字地阅卷重任,全压在几位同考官身上,且对于这些试卷,他们必须做到字斟句酌,绝对不能像童生试与科考那样,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的批完了事。 乡试是国家的抡才大典,取中的举人便有资格做官了,其重要性便是提到国家兴亡的程度也不为过,所以为了保证阅卷质量,在公布录取名单之后,各省还需将取中举人的试卷解送到礼部复查考卷,这个步骤叫做‘磨勘’。 ‘磨勘’一般由礼部会同翰林院完成,那些清贵无聊地官员们,会审阅每一份试卷,检查考官在阅卷过程中是否舞弊,以及考官阅卷是否认真,比如试卷中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等等问题,同考官是否标明了。对于同考官阅卷过程中的错漏,一经‘磨勘’,都必须进行严厉地处罚。按照规定,同考官阅卷有通篇‘句读’的,会有降一级地处罚,如果同考官‘句读’有误,则会罚俸一年。情节严重的,还会降几级,罚数年俸。那些同考官本就是些六七品地小官,谁能受得了? 在‘句读’上做文章,来让同考官们好生阅卷,这主意简直变态到极点了,因为这时候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的,同考官阅卷时,必须仔细读过每一篇文章的每一句话,否则根本无法断句圈点。 所以阅卷根本不可能一目十行,他们必须逐字逐句的阅过,不仅要注意文字通顺与否,还要给每份试卷写评语,并陈述是否荐卷的理由。 试卷如此之繁多,时间如此之紧迫,阅卷如此之少,出了纰漏还要受弹劾,降级罚俸。而考试内容又是如此复杂,涉及文体如此之多,且文章又是千人百面,有平奇虚实繁简浓淡之异,同考官们纵使都是神人,也不可能保质保量的按时阅遍全部试卷。 所以经过上百年的变通之后,考官们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阅卷只重头场七篇八股文,对于后面的两场,只需文字通顺,没有错别字即可。

现在感觉弄点无聊的八股文没有意思,所以这次就单写乡试前边的事情了,过程就一笔带过了,晚点还有一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