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明朝美好生活 > 第277章 皇权 军权全文阅读

第277章 皇权 军权

面对众人追问,朱佑桓卖了会关子,这才说道:“女孩自然是羞急了,一巴掌把个王守仁打的满天星,然后挤开人缝儿一溜烟的跑了,臭豆腐撒的满地都是,熏得那些风言风语的人,捂着鼻子躲避不迭。”

“活该,让他们取笑人家。”观音儿笑骂道。

“王守仁措手不及,只好自认晦气,无颜继续观赏风景,捂着发烧的脸往亲家寻去,好半日才找到那人家的住处,敲了半天的门,那门吱呀地开了半边。王守仁一看,哎呀!开门的正是方才掴了自己一巴掌的那位,顿时两人都傻了。”

众人哈哈大笑,纷纷言道这真是冤家路窄,张灵儿忍着笑,问道:“是王公子的表妹嘛?”

朱佑桓笑道:“是表姐,那一年王守仁不过十六岁。他愣了半响,刚说了句‘这是周贵家么?他是我姑父。’那姑娘双手一捂脸,说了句‘皇天菩萨’跑了。”

“王守仁好歹也是个男人,只好自己蹭进去见姑姑,后来任凭长辈如何催促,那表姐死活不肯出来。这一巴掌,如此生生打出了缘分。”

说到这,朱佑桓突然神色一变,隐隐有了不祥预感,那一年是弘治元年,这都几年了?表姐快满双十年华,按理早该嫁人了,谁让王守仁这几年一直音信全无,不好!

匆匆起身,朱佑桓说道:“朕想起有些急事,稍晚些再过来。”

张灵儿和观音儿忙跟着站起,带着一干宫人施礼的施礼,叩首的叩首。

“恭送圣上。”

回到乾清宫,朱佑桓下旨召见锦衣卫指挥使云青,随手翻阅奏疏,身边放置着一张雕花小木桌,铺着粉红色的桌围,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动物和小泥人,一个个造型可爱,憨态可掬。

权义打发小黄门去了,上前恭声道:“启禀陛下,奴婢奉旨去探望周大人,恐怕,陛下还请节哀。”

朱佑桓沉默片刻,叹道:“生老病死谁也躲不过,朕没事。明日一早朕就过府看望老大人,唉!”

原来是礼部尚书周洪谟身染重病,本身已经七十四岁的高龄。这几年风风雨雨,朱佑桓非常感激这位忠厚长者,要不是有他暗助,当年出现了泰山地震,应在东宫的箴言,恐怕自己早就身死了。

皇兄登基的时候,周大人就请旨告老过,却被朱佑桓阻止,老人家是想要回乡开办学堂,此乃他一生心愿。可惜仅仅辅佐朱佑桓两年,眼看就要不行了。

抬手拾起一支毛笔,朱佑桓沉思片刻,在洁白的宣纸上一挥而就,吩咐道:“传旨下去,于老大人家乡修建学院,这上面写的是朕对老大人的一生评语,当雕刻在学院石碑上,供公人凭吊。封老夫人一品诰命夫人,赏金千两。升迁其长子为徐州知府,接旨后即刻卸职,带其家眷乘御船进京,必须要见上周大人最后一面,待守孝期满赴任。其次子封为翠屏书院祭酒,食学士俸禄。”

“是,奴婢都记住了。”

权义心中震动,这还是第一次见到皇上如此厚爱老臣,第一次出手这么大方,他不敢偷看,双手接过宣纸后,小心翼翼的叠好,后背朝着宫门,缓缓后退而去。

正好冷雪款款而来,和权义擦肩而过,没理会朝自己微笑示好的权义,冷雪上前轻声道:“兵部尚书马大人求见陛下。”

朱佑桓精神一振,说道:“请马大人进殿,赐座,看茶。”

看着鬓角发白,还算精神矍铄的马大人,朱佑桓起身相迎,相互见了礼,他并为因身为帝王而倨傲。

马文升含笑道谢,正襟危坐,朗声道:“陛下,如今凡地方州县,皆要挑选精壮民兵,平时由地方都指挥使司训练,遇有战事调往前线。此佥民壮法和户所兵役制相互补充,各有利弊,善加打理则利大于弊。

将领改世袭为必须经讲武学堂受训,不适合者一体淘汰。民间有志之士可以经武举,可以报名入学,佼佼者方可做官,臣等都以为是善策。臣今日求见陛下,是担心武将军权日盛,长此以往地方坐大,危及朝廷。”

朱佑桓先是听到很高兴,募兵制得到了完善,类似于明朝特色的义务兵役制,而各地原有的军田都变为民田,粮食就地供应军营,有的偏远山区和边关,还是保留了屯田制,没有因否决而否决,而是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各地都指挥使司由朝廷选派的武将担任,负责平日操练,官兵有长达十年的服役期,从此彻底告别农活等,发给粮饷,专职就是打仗,成为职业军人。

明朝有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缺陷,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中后期几乎都是文臣作帅,辅以宦官监军,就连小到上百人的队伍,往往也安插个太监。总兵算是无数武将的终极目标,什么征西大将军一类的,想都别想。

各边关总督之间互不统属,武将之间互不统属,导致军令不通,无法协同作战。比如成华年间的王越,那么大规模收复河套地区的大战役,朱见深大手一挥,给你八万人,这在当时何等气势?

结果王越信心满满,傻不拉几的去了,上了战场才发觉,除了他直属一万人,其余部队根本指挥不动,有的甚至连个影子都不见,结局可想而知。即使是他拼了老命,打了几个胜仗,还是无法收复失地,还被嫉妒他的同僚一起指责,因此才会去投靠了汪直。

朱佑桓为何大胜鞑靼人?不是他多么英明神武,不过是仗着身份强行逼迫地方听命行事,不听话就去死,如此极端的狠辣,才使得官员武将悚然听话做事。而能够协同配合的军队,很自然爆发出了正常战力,连续击溃早已熟悉明军虚弱不堪的鞑靼人,被打的措手不及。

真正论起个人武力,汉人身体素质又岂在草原人之下?论起配合等专业素养,此时的蒙古人拍马都比不上汉人。蒙元辉煌过后,火器的出现,胜利天枰实际上已经朝着汉人倾斜,几千年来的被动局面,日渐被弥补。可惜出现个锐意模仿明朝一切的满清,和蒙古得到了汉人工匠一样,依仗汉人文明,汉人文官,汉人武将,汉人科技,汉人八旗兵攻打山海关,又出现个汉人吴三桂,明朝可以说是败给了自己。

有感于此,朱佑桓要打造出高效率的指挥体系,除了加强武将统兵作战方面的学识,培养出专门的幕僚团队,给予各地将领放开束缚,允许他们临机决断,按照官衔指挥调派附近兵马,以至于无数将领有了一展才华的舞台。

镇守西域的大将军朱辅,镇守河套的总督王越,镇守辽东的总督刘大夏,镇守琉球的汪羽等,兵权在手,威风赫赫,都是其中的受益者。两年来各地边关未尝一败,打的鞑靼人和瓦剌人等纷纷遣使求和,再不敢轻启战端。

明军士气大涨,大有重现明初时的天下无敌,可也因此而被朝中重臣日夜担忧,没了宦官制约,今后拿什么来约束各地将领?

朱佑桓神色凝重下来,他早已想过这问题,作为皇帝,他自然要平衡下面的权利,太监是决不能启用的,而文臣管军历来争论不休,说到底,就是有不懂军事的外行人瞎指挥。

真正文武双全的文臣,比起只会带兵的武将,无疑做决断千里的统帅更适合,而且易于控制,野心不大,战事一了就可回归朝廷,不像武将会大骂朝廷忘恩负义,鸟尽弓藏。

看来传统儒家思想还是蛮好的,忠君爱国对于文人的杀伤力太大,哪怕是为了名声,文人或许会不得已而投降,却很少有人会起兵造反,一个忠孝节义,君臣大义,千古骂名,就能限制的文臣死死。

朱佑桓想到这里,缓缓说道:“朕同意众位爱卿的建言,征伐之事须有文臣挂帅,武将专职受命打仗,听从号令而有临战全权。麾下兵员不得超过两万,中军设置都督府委派的参谋,副将等职,以为制衡,先试行一段时日,坐观后效。”

既然将得知兵,那就干脆将不知将吧,朱佑桓此举可谓是一手否决了武将任命下属的权利,其实属于换汤不换药,可起码下属将领都是经过专门培养的人才,兵部对其的约束较大,不听命即可军法从事,不像是太监,谁敢杀?

想举荐谁就写奏折,职位低的朝廷自会同意,职位高的,朝廷会安排其人先去讲武学堂呆个两年,再去都督府当几年差,再派到地方实习个几年,反正想要手下都是忠心耿耿的自己人,没门。

马文升闻言大喜,大臣们担心的,就是武将有了实权后变得跋扈,然后以打仗为名,任意安插亲信,美其名曰要使全军如臂指使,号令如一,闹得最后全军上下都听大将军一个人的,根本无视什么大臣皇帝。

看着马大人满意而去,朱佑桓也没太多感触,将领的地位已经拔高到能和文臣平起平坐的地步,再敢得陇望蜀,那真的要杀一些人来警示其他了。

说到底,皇帝要以皇权为先,没了皇权就成了傀儡了,没了吃拿卡要的太监们,没了不懂装懂的迂腐文人做上司,再不是以往没有军印只有官印,打了胜仗没功劳,做个替死鬼炮灰总有你们武将份的凄惨往事,做人该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