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心灵有约 > 90、送人玫瑰之手全文阅读

90、送人玫瑰之手

老话说:送人玫瑰之手,日久犹有余香。www.tsxsw.com如果送人的不是玫瑰,而是儿子,那日久会如何呢?日久有可能他自己都没有儿子生了。这个人就是宋子文。其实他就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传入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观世音菩萨是随着魏晋时期净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净土宗的信仰是称名念佛往生阿弥陀佛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是造成这种信仰盛行的社会现实根源。

哀鸿遍野、苦难深重的动乱社会,更促使人们信崇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在印度佛教庞大的佛菩萨王国里,中国民众很快选择了观音菩萨,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广大民众祈望有一位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救世主。在频生的天灾**面前,束手无策、陷于失望甚至绝望境地的平民百姓,需要这样的救世主。

而中国人的眼光是很准的,因为观世音就是释迦牟尼佛祖,他确实有这个能力带给人们平安。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基辛说:“宗教强化了人类应付人生问题的能力,这些问题即死亡、疾病、饥荒、洪水、失败等等。在遭逢悲剧、焦虑和危机之时,宗教可以抚慰人类的心理,给予安全感和生命意义,因为这个世界从自然主义的立场而言,充满了不可预料、反复无常和意外的悲剧。”

中国民众信仰观世音菩萨原因即在于此。但是,中国民众接受印度的佛菩萨却又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为中国菩萨。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印度的观世音形象逐渐发生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观世音入主中国初期,观世音还是以“伟丈夫”男菩萨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国早期观世音造像,例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的木雕,观世音都是以男子汉形象出现,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后来,特别是唐宋以后,观世音完全变为女菩萨,而且是非常秀美妩媚的女菩萨。

其实,这里面是有个原因的。在动乱时期,人们祈求的是平安,但是到了和平时期,人们求的最多的,竟然是婚姻。这是因为埃罗斯这个家伙射箭往往随心所欲,造成了很多的悲剧。

观世音没有办法,他只好亲自出马,去查人间的情缘。所以我们中国人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这个月老就是宋子文。他做的媒往往是让天下有**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不错过姻缘。

可是人总是得陇望蜀的,有些人婚姻美满,却没有儿子,就又求他送子。宋子文又不辞劳苦的送起了子。照道理说,他做了好事,人们都应当感谢他,可是人家的孩子长大了,却跑到观世音庙里叫他爸爸,人家的生父就不干了。

所以,宋子文只好穿起女人的衣服,装女人,最后观世音就成了女菩萨了。

宋子文送子认真到了什么程度,他自己的两个妹妹没有儿子,他自己没有儿子。这一世,他是**,妻子陈万水,生了儿子宋镇远、女儿宋镇迈。可是明白人都知道,宋镇远其实是孔祥熙的儿子孔令杰。所以,观世音在民间甚受欢迎,因为他简直就是活雷锋。大家做诗赞美他: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时洒,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

所以,若是算起来,老龙王儿子第一多,陈其美的儿子第二多,儿子第三多的人,就是宋子文了。只是他是个无名英雄,他的儿子们并不知道他是他们的父样罢了。

宋子文为什么会成为释迦牟尼佛祖?他开创的佛教又讲了些什么呢?

宋子文并不是中国人,他其实是古印度人,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

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有一条恒河的支流,名罗泊提河。古尼泊尔时在河谷两岸,散布了十个释迦族的小城邦,其中位于河东的迦毗罗卫城,由于政治修明,最为强大,成为他们当中的盟主。

因为古印度社会阶级制度很森严,释迦族属高贵的刹帝利阶级之一,所以迦毗罗卫城和邻近的拘利城的释迦族人互通婚嫁,以保持血统的纯净。

佛陀父亲是迦毗罗卫城的城主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是拘利城公主。夫人临分娩时依照俗例,要返回娘家拘利城去。途中经过蓝毗尼园,她看见一棵无忧树,花朵盛放,正想伸手采摘,太子便诞生了。

摩耶夫人那时年过四十,身体衰弱,生了太子七天后便离世。从此,她的妹妹波阇波提夫便负起了抚育太子的责任。

净饭王晚年得子,后继有人,心中很欢喜,于是和有德望的婆罗门商议,为太子取名乔达摩·悉达多。

其时,有一位隐居的修道者阿私陀,到来为太子占相,预言太子将来,若是在家,便成为转轮圣王;若是出家,必为觉者。净饭王闻说,不禁愁恼,深恐儿子他日会修行。

太子由七岁开始,每天须研习经典;年纪稍长,又要学习骑、射、剑击等武艺。他虽然于文、武二途都渐渐得到很高的造诣,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思索人生的奥秘:

生命从何而来?

人生真正的目的是甚么?

生命的尽头有没有归宿?

这些人生问题,就算哲学家也不易解答,年轻的悉达多太子自然也难免迷惘起来。

有一天,净饭王携太子到郊外游览。太子看到农人们在田中耕种,烈日晒背,满身泥浆,十分辛苦;耕牛拖着笨重的犁耙,弄得皮破血流,行动稍慢即遭鞭打;在翻开的泥土中,有些小虫受了伤,小鸟看到,便飞下来争啄。

在大自然里,万物弱肉强食。小虫死,小鸟得而生存。生和死,互相依附。每个生命都是极短暂的,最后更不免要死亡。

悉达多太子在绿油油的树荫下端坐默思,慈悯的心顿生,而出离世间的意念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随着岁月的消逝,净饭王由于年迈力衰,希望太子能继承王位,又忧心阿私陀的预言实现,所以在太子十九岁的时候,便替他娶了拘利城的公主耶输陀罗为妃。

父王为太子筑了寒、暑、温三时的宫殿和美丽的花园,又挑选了一些宫娥彩女来侍候他,希望透过奢华的生活享受使他不要生起修行的意愿。

欢乐的日子,如行云流水般过去。但这并不是世尊所要追求的理想修行方式。

日后,太子得到父王的同意,带着待从出游,在东门看见曲背贫困的老人;在南门看见痛苦**的病人;在西门看见送葬中的死人,他看见了这些人生不可避免的苦难,不禁向随从说:

“我非为众生脱离这生、老、病、死的苦才好!”

不久,太子来到北门,遇见了一位修梵行的沙门;这时沙门看见他高雅的仪容,又听到他说出自己的修行,是为求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不禁连声赞许。

自此之后,太子渴望出家修行。就在二十九岁那年,他的儿子罗睺罗诞生了。在一个午夜,他带着侍从,跨上巨马,默然出离了王宫,向城外驰去,然后进入一座森林,割断长发,脱去服饰,换上蓑衣,又遣走侍从。释尊从此成为一个修行菩提。

太子离开森林,再继续向东南行,到毗舍离城附近拜访修道者跋伽婆。世尊在苦行林中,看到许多修苦行的人,用种种奇怪的方法来折磨自己的身体。他们以为只要这样做,来世便可生天,享受快乐。但是不合理的「苦因」,又怎能得到合理的「乐果」呢?

太子认为这种方法,决不能解脱生死,所以住了七日夜,便漠然离开了。

当净饭王听到太子已经出家的消息,心中很悲痛,立即派遣宫中亲信和大臣去劝籍太子,他们远远窥见太子在一棵树下端坐静思,便上前劝他回宫,太子回答说:

“我修行,是要为众生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立志坚定,先不回宫。”

“朝臣无奈,只好留下憍陈如等五人,陪伴太子学道。”

太子继续向南行,渡过了恒河的急流,来到摩揭陀国,在首都王舍城托钵。居民看到他的风姿,赞叹不已。

国王频婆娑罗知道了,便请他入宫相会。当国王见到他的庄严容貌,听到他的深妙哲理,大为折服,恳切地要求释尊留下来教化人民,而且愿以王位相供养。

但世尊一心寻求解脱生死之道,坚决地回绝了国王的好意。

世尊来到王舍城附近的一个林谷,拜访两位著名的宗教大师阿罗逻和郁陀罗,两人认为修道的方法是:应先出家,托钵为生,修行禅定。

太子留在这里好几个月,禅定境界修得很高,但对解脱生、老、病、死之道,仍无所得,只好离去。

辞别以后,太子来到尼连禅河边,迦耶山的南面,会合了憍陈如等五人,便在那里同修苦行,静坐沉思。

太子每日或隔日进食一秕一米,后来还七日才进食一次,这种刻苦的修行,让释尊报身消瘦,皮骨相连;一直度过了六个年头。

六年的苦行,仍未能解脱生、老、病、死。太子无奈,只好放弃这种修行,走进尼连禅河去沐浴,洗涤身上的积垢,还接受牧女牛乳糜的供养,因此身心的健康都马上恢复如初。

随伴他的憍陈如等五人,认为世尊的道念不坚,悄悄地离开释尊,走到波罗奈国鹿野苑去继续修他们的苦行。

世尊独自来到迦耶山,在一棵毕钵罗树下,敷草而坐,发誓说:

“我若证不到无上正等正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

他在树下静思解脱生、老、病、死之道,于成道前的一个深夜,在定中显现魔境扰乱,魔王派遣魔女来**他,又令魔兵魔将来威胁他。释尊的道心坚定,始终不为魔境所动摇,结果魔王莫嚣,便隐没了。

世尊降伏恶魔之后,摒除一切杂念,全力以赴去证道,在十二月初八日黎明,当明星照耀大地的时候,终于豁然大悟,彻见宇宙人生的真相,完成了无上正等正觉,获得了最高的智慧。此后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

释尊自三十五岁在菩提树下成佛后,直到八十四岁入大涅槃,在这四十多年间,从未间断为弟子说法,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

释尊离开了迦耶山,便准备到跋伽婆.阿罗逻和郁陀罗的修道处,去引导他们走上正途;可是,三人已经先后逝世了,于是只好改往波罗奈国鹿野苑,寻找憍陈如等五位旧同伴。

这五个苦行者,还以为释尊以前放弃苦行,是由于立志不坚,所以相约不去欢迎他。但当他们见到释尊后,竟被他的威德所感召,立即上前恭敬礼拜,聆听佛说「四圣谛法,终于成为著名的五比丘。

这是释尊的第一次说法,所以叫做“初转法轮”。也从这时开始,成立了一个雏型的佛教僧团,初具了三宝。

释尊来到摩揭陀国,一路上,不少人受到他的教化而皈依,其中有拜火教的领袖迦叶三兄弟:大哥优楼频罗迦叶,有五百徒众;二弟那提迦叶、三弟伽耶迦叶,各有二百五十徒众,合共一千人,都皈依了释尊。这时释尊已为远近所尊仰。

频婆娑罗王知道了,带着侍臣,恭敬地迎请释尊,虔诚皈依。并且建筑了一座竹林精舍,供养释尊和弟—子;这是国王皈依释尊的第一人,也是佛教拥有寺院的一个开始。

释尊在竹林精舍说法,王舍城著名的外道大师舍利弗和目犍连,听到了马胜比丘所说缘起的道理后,便放弃原来的信仰,带着二百徒众,跟释尊出家,后来成为释尊的左右肋侍。在十大弟子中,舍利弗被称为智慧第一,摩诃目犍连被为神通第一。

在憍萨罗国有一位巨商名叫须达多长者,平日喜欢救济贫苦的人,很受国人敬仰,被尊称为“给孤独长者”。他来到王舍城受了释尊的教化,得益不少,于是,恭请释尊到他的国家去,并且用巨量的资财,向祇陀太子买了一座优美的园林,建成祇园精舍,献给释尊作为说法的道场。

国王波斯匿也率领了百官大臣,来到精舍,聆听释尊说法,诚心皈依三宝。

数年后,释尊回到祖国迦毗罗卫城探望父王,还为亲族说法。皈依的人很多,跟随释尊修行的有异母弟难陀、堂弟阿难陀和独子罗睺罗等人。阿难陀后来长期随侍释尊,被称为多闻第一。

释尊的姨母波阇波提也皈依了佛,成为第一个出家的比丘尼。

在佛教,出家的男众入寺守比丘戒称做比丘,出家的女众入寺受比丘尼戒称做比丘尼;在家的男众守八关斋戒叫做优婆塞,在家女众守八关斋戒叫做优婆夷,合称四众。

后来,释尊年逾八旬。释尊离开王舍城,北行到毗舍离城,适逢饥馑,释尊惟有遣散了大众,只留下阿难陀一起度过雨季。这时释尊偶感染疾,受了铁匠纯陀供献的食物之后,病情加剧。释尊来到拘尸那城的一条河流,洗了澡,上岸后在两棵娑罗树的中间,由阿难陀铺设了睡床,释尊枕着右手,侧身而卧。这一晚,有一个外道名叫须跋陀罗求见,佛陀向他说了八正道法,收了他为最后的弟子。

这时,释尊在弥留之际,众弟子到来探望,释尊便向他们作出最后的遗训:

“你们不要以为失掉我,便没有导师了。我灭—度后,以往所说的言教和戒律,就是你们的戒师、行师呀!”

释尊吩咐完毕,就在公元前四八六年(周敬王三十四年)的二月十五日夜半,右胁而卧,入大涅槃。

拘尸那城城主和释尊的弟—子,用最隆重的礼节,为释尊举行火化;灵骨舍利则由摩揭陀国和释迦族的八位城主请去建塔供奉。直到现今,灵骨舍利塔还在照耀人间。

豁然彻悟宇宙人生真理,证悟后之太子称为佛陀,佛为大觉智者之意。证果之佛陀,决意奉献所证心得给世人,帮助众生解脱苦恼,获得心灵清净快乐。遂游历诸国,教大家于现实生活中认识苦,了解苦之根源为无常变迁,一切存在之物并无主宰之我存在,树立“无我”观念,无我之现象世界由“缘起”而生,说“十二因缘”阐释缘起道理,教修“四谛”及“八正道”为还灭“缘起”法,更以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及四神足等为基本教义。佛陀住世80载,说法49年,讲经三百余会,于二月十五日在拘尼那城之娑罗双树间,安然离世。佛之应化身虽灭,其法身却永恒存在。佛灭度后,由弟子摩诃迦叶召集、整理记录佛陀一生所说之教法,通过七次结集,成为经教,流传后世。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卷数达二万多卷、字数达三亿之多。现列举一些各宗各派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净土宗主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禅宗主修《金刚经》、《心经》、《首楞严经》、《楞伽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六祖坛经》;天台宗主修《法华经》;华严宗主修《华严经》;唯识宗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常见的还有《地藏三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药师经》、《弥勒三经》等,以及从各经中节录的**品章,如《普贤行愿品》、《观世音普门品》、《净行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等。各种经典都是对治各种烦恼的,每个人根基不一样,喜欢的经典也不一样。以上都是比较常读的经典,学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正觉塔内供奉的佛像是佛陀35岁降魔成道的模样,用黑石雕刻的,后来佛教信徒为其涂上了黄金。据说这是弥勒菩萨所塑的释迦佛像。

玄奘当时在菩提伽耶见过金刚座尊像,谓“像今尚在,神功不亏”,但却未将图样。《大唐西域记》卷八有专篇记述,金刚座像原造之时,慈氏菩萨(弥勒)化形婆罗门,自愿请造「如来妙相」,约定以六月为限,六月期满,方可开观。

初唐继玄奘法师之后,对传印度佛教像轨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有王玄策和求法僧义净。王玄策出为唐朝使者,曾先后四次赴印度,曾在释迦成佛地摩诃菩提寺求得弥勒菩萨塑金刚座释迦成道像。

佛祖传法:释迦佛入涅槃说无常偈曰: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实际上你可以理解为?酒也空空空啊,色也空空空啊。财也空空空啊,气也空空空啊。南无阿呢陀佛,南无阿呢陀佛。

红粉佳人都是祸根,重则伤命轻则伤身。不爱红粉不爱美人,一心一意参道修尘。芸芸众生蒙蒙懂懂,糊里糊涂四大皆空。唯有幸福日夜念经,可修正道可凿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