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庆之的野望 > 十、密书求援兵全文阅读

十、密书求援兵

这时,在马佛念的指挥下,悬门又被抬得更高了,无数木栅栏和塞门刀车顶了进来,将悬门顶起半人高。一个接一个的弓箭手穿了进来,他们搭弓射箭,射向城楼上的士兵,有两个魏兵应弦倒下,跌落下来,掉在空地上。

马佛念顶着盾牌也冲了过来,看了看陈庆之:“大都督,你还好吗?”

陈庆之勉强坐了起来,咬着牙道:“没事。”

“此处不能久留,赶快将他扶出去吧。”马佛念道。

元慧君点点头,他和马佛念一人一个胳臂,将陈庆之扶了起来,在弓箭手和盾牌手们的掩护下,一步一步走到悬门下。陈庆之咬紧牙关,趴了下来,然后吃力地钻了过去。元慧君也跟着钻了出来。

而马佛念则留下来,继续与战士们一起,对付城楼上的敌军。他们将撞木拖了进来,穿过空地,开始对正门发起了攻击。

陈庆之在元慧君的掺扶下,一步一步穿过城门过道,走向外面。他心疼地看了看元慧君身上那两处箭伤,伸出手来轻轻拂去她脸上的血污和沾在上面的头发,轻轻地道:“不疼吗?”

元慧君淡淡地带着笑,微微地摇摇头,继续扶着陈庆之吃力地往城门外走。身边,一个又一个士兵从城门外冲进来,朝他们身后的悬门空隙跑去,去支援马佛念他们。

走到城门外,陈庆之抬头看见梁军士兵们正不断地涌向城墙上,城门里。而一箭开外的地方,几个士兵正轮番敲击着战鼓,战鼓如雷,振奋着每一个陈军士兵的心。

“别看了,我扶你到那边去。”元慧君道。

“不行,战士们都在奋勇激战,身为主将,岂能后退?来,让庆之坐在这儿,看着他们攻下此城!”陈庆之站在城门前,抬头望着潮水一般涌上城头的士兵们。

元慧君无何奈何,她拖过来几张皮盾,叠加在一起,让陈庆之端坐在上面,注视着众兵将勇敢向前。她从一面倒在地上的破旗上扯下几块布,把陈庆之的伤口包扎好,举着盾牌守在他的身边。

众兵将见大都督仍然坐镇,心中踏实有底,攻起城来丝毫不懈怠。渐渐地,城墙上都被姜桃军和胡乘军占领了,而马佛念那边也撞开了城门,士兵们如潮般涌了进去,很快占领了仓垣城。

当城楼上换上了“陈”字大旗,士兵们站在城墙上欢呼雀跃时,陈庆之的脸上也现出了一丝疲惫的笑容。

元慧君默默地注视着他,嘴角也流露出浅浅的笑,情不自禁地探下身去,在他的额头上留下了一个吻。陈庆之抬起头来仰视着她,眼神迷离。

小黄城官仓前。

元颢看着那被运送来的成堆成堆的粮食,禁不住走上前去,探手进去,捧起了一把粟米,仔细看了看。粟米从他的指缝间哗哗地流下来。元颢的脸上有着难以控制的兴奋,他转过身来看着陈庆之和元慧君。

只见这两人,身上多处有伤,用白布包扎着,肩并肩站在元颢面前,底下两只手还兀自牵在一起。

元颢狠狠地瞪了元慧君一眼,元慧君这才意识到,连忙从陈庆之那儿将手抽了回来,侧着身子在那里双手摆弄着秀发上垂下来的挂饰。陈庆之也稍显局促。

元颢立即又泛起笑容道:“有了这些粮食,我军也就有了继续朝洛阳进发的底气。大都督这一次又立了大功,朕都不知道该如何封赏了,呵呵。”

陈庆之笑笑,并没有直接接他的茬儿:“如今粮食是充足了,兵马的数量虽然不少,但能为我所用的却实在不多。庆之觉得,我军连番征战,已经疲惫不堪。荥阳是军事重镇,洛阳方面必然已安排了重兵在那里,我军想要强攻下来,只靠庆之所部的六千多人,谈何容易?庆之想向圣上写一份奏章,请求将之前承诺的一万三千兵急速发来,赶在尔朱老贼和元天穆作出应对之前,共同在荥阳城外取齐,则攻打荥阳城才有把握。”

元颢点了点头,道:“将军从梁军的角度考虑问题,固然是没错。依目前情况来看,将军所率的七千将士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投降我军的魏国军队早已不下十万,岂有不用眼前的十万大军,而再去向大梁皇帝陛下讨要一万三千兵的道理?说出去,让天下人笑话朕是如此无能。”

陈庆之恭身附首,道:“庆之不敢。”

元颢继续道:“虽然这十万大军,都只是刚刚归附,还需历练,但朕相信,假以时日,朕必能将他们训练成一支强大的队伍,协助将军共同对付尔朱老贼。”

陈庆之点头表示同意,道:“那好,圣上那边,庆之就暂时不去催兵要将了。”

“嗯。将军身上有伤,不宜太过操劳,还是早些去休息吧。此处的琐碎事务,就留给济阴王他们去处理吧。”元颢说完,就走到元慧君面前,伸出右手来。元慧君看了看陈庆之,然后依依不舍地走到元颢面前,抓住元颢的手,跟着元颢回官邸去了。

济阴王元晖业走过来,恭恭敬敬地对陈庆之一揖:“大都督。”

陈庆之显得有些局促,用手指了指那大堆的粮食道:“那就有劳济阴王了,庆之将这些粮食的运送和清点任务全权托付给您了。”

元晖业道:“大都督客气了。大都督放心,在下一定会处理好的。”

陈庆之无声地点点头,并不想多说什么,和马佛念一起走开了。

走出很远,马佛念见周围没人,便悄悄对陈庆之道:“大都督莫非真的不向大梁皇帝陛下要援兵了?”

陈庆之转头看了看他:“你没看见他一脸不高兴么。”

马佛念道:“他所说的,表面看似乎有道理。但大都督要想一想,那些魏军降卒,都是魏国人,与我们即将面对的敌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本不可靠,而且他们不受大都督您的调遣,根本不能指望他们去攻城掠地,杀进洛阳去。佛念认为,大都督还是应该偷偷写信去建康,令朝廷尽快将那一万三千兵发出来。等那边的兵马到了,他又能说什么呢?”

陈庆之思索了一下,也确实如此,便大步走进自己的大帐,取过笔砚,奋笔疾书起来。

建康宫中,养心殿。

萧衍正在殿中一角,坐在蒲团上面。他的面前是一张小桌,上面有一本佛经摊开着,对面靠墙是一座佛龛。萧衍在那里闭着眼睛,嘴唇一张一合,吟诵着什么。

在大殿的另一侧,萧衍的背后,放着另外一张桌子,一张比较大的书桌,上面杂七杂八地放了很多未曾批阅的奏章。朱异正坐在那一摞高高的奏章后面,替萧衍分检着这些奏章。如果是关于非常要紧的事情的,他就将它叠放在书桌的右角,供萧衍亲自御览,然后作出批示;如果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只是关乎一些琐碎杂务的,他就拿起朱笔,按着御批的样式,一挥而就,批阅完毕,然后扔在身后的一个大竹筐中,等下会有两个小太监将它们抬走,分发到各个相关部门,或者直接退回到奏章所有人那里。

当然,那些大臣们多数都不知道这些奏章是他朱异代批的。萧衍的确是老了,有些精力不济了,再加上还要分出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佛学,更加没有时间看这些奏章了,尽管他还是会尽量去批一些的,尽管他自认为自己还是很勤勉的。

朱异快速而有效地做着这项工作。每次他看奏章,他都会先瞄一眼后面的落款,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写来的,这早已成为了他的习惯。此时,他左手抓过一份奏章,打了开来,他很自然地扫了一眼后面的落款,赫然写着“飚勇将军陈庆之”。他一下子停在了那里,心里想:“这小子也出去很久了,不知怎么样了?”一边想着,他一边仔细阅读起奏章来。

在奏章里,陈庆之陈述了前线的战况,以及七千将士的伤亡情况,最后要求将原先说好的一万三千兵将调派出来,赶往荥阳城前与他所率的七千兵一同会师。

萧衍在那里静心侍佛,突然感觉身后那位的进程慢了下来,便转头来问:“怎么样,是不是有大事发生啊?”

朱异从奏章上抬起眼来看了看不远处的萧衍,十分镇定地道:“没有,陛下。不过是一件小事,只是这奏章写得略有些琐碎,看着费劲。”他一面回答萧衍,一面放下奏章,提出朱笔,就要批示。

萧衍见不是大事,便又回转头来,对着佛龛,淡淡地道:“嗯,倒也是,风尚如此啊,现在很多人,一点点事情,说了一大通,还没把事实原委讲清楚。对了,魏王和庆之他们,也走了有一个多月了吧,有什么消息带回来吗?”

朱异犹豫了下,回答:“前日有军报从北方传来,说是已经攻下了考城。”

萧衍欣慰地道:“不错啊。没想到,这么快就攻到考城了。他们有没有说要增加援军啊?”

朱异回道:“并不曾收到魏王或陈将军的奏章么,估计是收降了不少魏卒,足够应付眼前的战事了吧。”说完,便在奏章上批道:前次送中山王之军,尚未到京,秣陵之兵暂不能发。写完,他就轻轻合上奏折,将它扔到了身后的竹筐里了。

萧衍还在那边感慨:“想不到庆之这小子,仅用七千兵马,就一路杀到了考城,取得了半个徐州,朕低估他了啊!跟当年那些名将比起来,他也不逊色么。等他凯旋回来,朕一定要好好重用重用他。呵呵!”萧衍自言自语地说着,脸上洋溢着充满赞赏的笑容。

朱异在萧衍身上狠狠瞪了他一眼,不无嫉妒地说:“恐怕也不完全是陈庆之的功劳,魏王在魏国还是有一定的根基,那些城池估计不是他陈庆之攻打下来的,而是魏王劝诱下来的。”朱异把嗓音压得低低的,不清楚老皇帝对他的这一番评论会不会有强烈的反弹。

但萧衍似乎并没有听清楚朱异对陈庆之的评论,他举起面前的经卷,已经又埋头于他的佛学上了。

朱异还是不解恨,他心中默默地念着:“陈庆之,你最好有天大的本事,用手头这点本钱去打倒尔朱荣,帮那北方佬建立起新魏国,做新魏国的大将军,永远也不要回来。否则的话,我看你还是死在黄河边上算了!哈哈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