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大唐得道 > 三百六九章 打铁叮当全文阅读

三百六九章 打铁叮当

无弹窗小说网,万名书迷同时在线 白莲圣殿的屋顶上,青烟袅袅。.YZUU点(文字小说网: 首发)原本宽敞无比的大殿内已经变得拥挤不堪,数百人在这里进进出出,来回穿梭,挑水烧炭,放矿铁,硫、磷、硅、锰,特别是碳,每个人劲头十足,忙得不亦乐乎。

五尊显眼的大铁炉分别外放在一个角落,最中间那顶火炉最大最高,比其他四尊还要大两倍,每个炉都设了一个简单的灶台,里面堆满了燃烧的木炭,这时也是火光茂盛,那些滚滚的浓烟就是从那几尊铁炉里冒出来。

四月的天气仍然有点冷,但是大殿内的温度很高,里面的工匠们都光着膀子,穿着裤衩在忙碌。

刘得道也是光着膀子,穿个花绿色的裤衩。这裤衩据说是他妻子张舞娘亲手为他缝制的工作服,这些天一直穿着。他就在中间那尊大铁炉旁边,**的温度照得他双面通红。

他手拿着一张图纸对着成匠师和陈铁匠大声的说话:“成师傅,看到炉子前面那些竹模子了没有啊,以后你就叫人把竹子做成一个简单的四方模勺,这膜勺长一丈,宽五尺,深度按所需铁板的厚度,上面铺上耐火的封泥,对了,上面记得放一层水,等烧好的生铁融化后就烧上去,再冷却,我所说的巨大的铁板基本就这样成型了。”

“刘大人,难道就这样简单,真能制作出一面大铁板出来?”听了刘得道的指示,成匠师一时茅塞顿开,被他的话所惊呆了。

“放心吧成师傅,造我说的做,一定能打造出来”刘得道拍了拍他肩膀,肯定的说道:“不要问为什么了,反正听我的没错”

刘得道的这句话是成匠师这两天听到的最多的一句,刘得道为什么那么自信,他会冶铁吗?连冶铁技术的常用语都不会说,凭什么在自己面前班门弄斧?成匠师有些面子挂不住了,若不是他官职低微,刘得道不能惹,他早就拂袖而去了。

成匠师一直都是大唐官制的总匠师,今年刚过半百,一直负责打造冶炼唐军的兵器,已有三十年,冶炼技术非常的丰富。

兵器库是属于兵部管的,不过刘得道有圣谕在手,想叫一个人过来帮忙只是一句话的事。成匠师就是第一个被他叫过来帮忙,还任命他为本次研制战车的负责人 ,陈铁匠为副。刘得道在幕后指导,他不可能天天呆在这,所以,刘得道先把他们两个教会了,再由他指挥工匠们研制,自己也好忙别的事。

成匠师可谓当今大唐第一冶铁师,不过要打造一面,甚至数面长一丈,宽五尺的大铁板,他还真没搞过,也没想过这么大的铁板也能打造出来?

刚开始听到他说的话,成匠师还暗暗的嘘之以鼻,不过一听完刘得道的讲解,他立马受到了一点启发了。

那么大的铁板如果用来做成城门,那岂不是?不管在任何朝代,那座州城,那城墙又高又厚,偏偏那扇门是用木头做。战争中,不管你城墙有多厚多结实,最后还是被敌人所攻破。那个木门就是一个最大的缺口。如果把那扇门改用铁板做的,那真的就是铜墙铁壁了?

成匠师听了刘得道的讲解,虽然没试炼过,但按他的经验来看,可行性还是有的

旁边的陈铁匠脸色阴晴不定,他之前经常与刘得道探讨过铁衣的研制的方式,对刘得道古怪的想法并不稀奇,半晌方轻笑一声道:“成师傅,我看刘大人所说的也有一番道理,不如眼见为实,我们先试一下在看看了。”

成匠师点点头表示认同,转对刘得道说道:“刘大人,您说的方法下官也觉得可行,这里温度炎热,等下还要泼浇熔,有些刺眼,我看您还是去外面坐一下,等我们做好了再给你瞧瞧?”

说实话,呆在这里真的很闷热,很难受。刘得道知道他们这是好意,嘿嘿一笑,说道:“不用了,我也想看看我们研制做的第一块铁板的诞生嘛,呵呵,我站远一点看也成啊”

“哦,是嘛,这么说我也迫不及待了,哈哈”成匠师怔了怔,忽地仰天大笑。

刘得道含笑相视:“那咱们赶紧开始吧。”

“好,马上开始吧”成匠师笑了笑,转对陈铁匠说道:“陈师傅,生铁熔了没有,准备开炉”

“应该快好了”陈铁匠说着,转身叫一个两个工匠把火炉的盖打开。盖子打开了,他用一根长长的铁勺往那尊大炉里面搅动了一下,伸出来对比几眼,回头叫道:“刘大人,成师傅,刚刚好,可以开始了”

成铁匠目光一凝,注视着那尊火炉,大声说道:“好,大家开始准备好,出炉”

随着成匠师一声令下,围在铁旁忙碌的三十几名工匠开始忙碌起来。几个人把制坐好的竹模勺摆放在炉子盖旁边,再倒一层特质的封泥进去,铺平,一切准备就绪。

看到准备完毕后,成匠师对着众人大声喝令道:“倒炉”

这时,十几个人抬来了三跟长三丈,粗如一人合抱的木条做成的架子推进来,他们将木架推到炉子中间。用木架上的铁链缠到炉子的左耳边,这倒炉的准备工序才大功告成

“倒”

成铁匠再次喝令下,早有四十几位光膀子大汉在另一头抓紧木架上延伸过来的铁链。

“倒......”一个人在前面大声喊口令,他们就跟着后退一步。随着那四十几名大汉一步一步的后退,那尊大铁炉也开始慢慢倾斜。炉里面的通红的熔铁就从里面慢慢的流到下面的竹模上。随着一股白烟冒起,很快响起了唧唧的声音。

直到通红的熔铁将全面覆盖到整个模子,这倒炉的程序终于完成了。刘得道远远看过来,此时出现在人民眼前的是一幅方形的红图,没多久,那红色的模子慢慢的变黑,最后转变成淡灰色。这块铁也基本成形,不过它的质量如何还需检验了。看到这样的情景,刘得道心里极为震撼,对古代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艺暗暗佩服了。

“好,快把模子拉出来”看到熔铁变淡灰色后,成匠师喝令道:“浇上两桶水,趁热打铁”

十几名大汉将模子拉到一边空地,两个人用两桶水往模子里倒下,那滚滚的白烟直窜上天。【叶*子】【悠*悠】这时,十几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各扛着一个大铁锤走过,几人分别站一个方位,对着模子里的铁块敲敲打打起来

叮当,叮当......那杂乱悦耳的敲打声可谓震耳欲聋,刘得道听得急皱眉,只好走出去等侯。

陈铁匠也跟着走出来,笑着说道:“刘大人,再敲打半个时辰,这块铁板基本成了。”

刘得道回过头来,不仅霍然动容。沉思半晌后,徐徐说道:“是啊,这铁板是成了,不管质量如何,也只是刚刚开始,那战车还有许多工序等着我们忙呢。关外叛军估计已经杀到潼关了,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陈铁匠一直呆在京师,所以一辈子都没见过战争,顶多是见到京师里几大帮派的斗殴。他可没有他那个忧国忧民的心思,见刘大人语气有些低落,他也跟着配合,轻轻叹息一声道:“是啊,战争破在眉睫,只要凭着大人的智慧和成师傅的技艺,无论多大困难,我们都会成功的。”

听这这个不声不响的马屁,刘得道谦虚的笑道:“陈师傅见笑了,刘某粗人一个,何来的智慧呢,。”

他嘴上笑的轻松,心里反而很沉重。原因是这战车研制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都一个星期了,第一块铁板刚刚烧好。李隆基虽然给他两个月时间安心研制。但是安禄山能给他那么多时间吗,叛军已经杀到潼关,溺弱的唐军能否抵挡住安禄山剧烈的催残?

安禄山什么时候攻破潼关?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刘得道觉得留给他的时间恐怕不够了。

历史上,镇守潼关的将领是高仙芝和封常清,他们都是先期不敌叛军,然后主动退守到潼关,想夹潼关之险与叛军对持了。不料,这两人的主动退守却给了杨国忠一个打击他们的借口。

杨国忠一向与这些大唐名将的关系不和,他见此机会,他就向李隆基进言,说高仙芝,封常清惧怕叛军,他们就放弃了陕郡,放弃了洛阳,放弃了中原的千里江山,任意让叛军蹂躏。

他们是大唐的罪人,这样贪生怕死的将领不要也罢,反正能对付安禄山的名将多的是,若在任由他们执掌军权,大唐则将危已。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年近七十岁了,脑子早不灵活了,他居然听取了杨国忠的谗言。下了一道圣旨到潼关,賜他们一个全尸以谢国人。就这样,玄宗时期的两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就冤死了。

随后,另一位名将哥舒翰老将出马,指挥潼关大军与叛军对持了半年多。

从十二月到第二年五月,哥舒翰的军队始终不出潼关一步。安禄山的军队也始终未能踏进关门一步。安禄山的长子曾率精锐进攻潼关,结果铩羽而归。无论哥舒翰如何衰朽,他还是成功地守住了关门。

在此期间里,整个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安禄山的铁骑一度所向无敌,横行大河南北。但此刻,他的弱点终于暴露出来。安禄山大军被扼守在潼关之外,无法摧毁长安政府。而他的大本营——范阳,又在两千里之外。他的侧翼过长,很快就陷入困境。

大唐帝国除了派哥舒翰扼守潼关外,又放出了一只雄狮——来自西北的朔方军团。朔方军翻越太行山,直指安禄山的范阳老巢。三个月内,它连获两次大捷,斩杀了数万敌军。范阳岌岌可危。

——安禄山的大燕帝国已经被横腰切断。

安禄山从一个征服者,慢慢变成了困在中原囚笼里的病虎。

唐帝国已经熬过了寒冬。希望又像春草一样,茁壮生长。只要再坚持一阵,安禄山就要做出抉择:要么撤退,要么崩溃。如果这样,未来的历史将彻底改写。755年的大叛乱将只是帝国的一段插曲。

命运的天平缓缓地、坚定地向着唐帝国倾斜。

然后,在某一个瞬间,命运之神忽然改变了主意。

长安。

大明宫深处,响起一身愤怒的叫喊:“他为什么不出兵我要我的洛阳”

然后是一阵窃窃私语。

这个叫喊将毁灭潼关的十几万大军,颠覆大唐帝国的国运。

还是唐玄宗。他现在既衰老,又固执。他认为安禄山力量已经枯竭。那为什么不出兵?为什么不去光复洛阳?为什么不和朔方军团夹击安禄山?

侦察明白的显示:敌人在陕郡方向只有四千兵马。那为什么潼关大军不主动出击?

唐玄宗愤怒地问大臣道:哥舒翰在等什么?

哥舒翰打仗经验丰富,他当然知道自己在等什么。叛军在关外确实只有几千兵马,但全部是骑马。行军速度来去如风,用大唐的步卒追击敌人的马屁股——这不是在找死(屎)吗?

之前,唐玄宗任命他指挥军队,其实是一个错误。哥舒翰此时已经老了,又疾病缠身,没有精力去统御十几万大军,也没有信心去组织野战。如果高仙芝和封常清还在,大唐帝国的命运将大不相同。

但哥舒翰头脑依旧清晰。他知道自己的弱点,也知道手下军队的弱点:它是拼凑出来的大军,凝聚力不够,战斗力也远远不如安禄山的铁骑军。用它牵制叛军绰绰有余,但要和安禄山决战则办不到。

因此他的思路很简单:等待——等待朔方军团兵围范阳;等待安禄山缓慢崩溃。

朔方军团指挥官郭子仪也这么想。他和哥舒翰都上过许多奏章,指出:在这个关键时刻,决不可轻动。哥舒翰一旦出关东征,整个帝国将面临不测之险。八百里秦川再无屏障,帝都长安势必倾覆,当前形势将急转直下陕郡四千兵不过是诱饵,那里一定设好了伏击圈。郭子仪说一句斩钉截铁的话:潼关出兵,有战必败

但是唐玄宗根本听不进去。他当年不理解高仙芝为什么撤退,现在同样不理解哥舒翰为什么不出兵。他在皇宫里咆哮:他等了半年了,他还要等多久?

他的呐喊一直传到了潼关。他处决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唐玄宗的第一个错误。让一个中风后的老人来指挥军团,这是他犯下的第二个错误。

这两个错误都可以弥补,但是他又要犯下第三个错误。这是最后的、也是最致命的一个错误。

——他派出了一个又一个使者去潼关,传达同一个旨意:马上出关,光复洛阳

哥舒翰畏惧了。就在他的脚下,两员大将被一道圣旨就地处决。唐玄宗现在年老昏聩,谁知道他会做什么?下一个圣旨会不会就是取他哥舒翰的首级?

哥舒翰还在做最后抗争。他接着给皇帝写奏章,乞求收回成命。回答他的是一封充满杀气的敕书:“再拖延不发,国法俱在,朕也无法徇私”

陛下为什么逼他出关,为什么逼他出兵,哥舒翰彻底崩溃。

这封信毁灭了哥舒翰最后一线希望——也毁灭了帝国最后一线希望。

大唐帝国的命运在这一瞬间注定了,哥舒翰主动出兵,也意味着失去了主动权,战败无话可说。

关闭了六个月的潼关,打开了城门。金属铠甲在日光中熠熠生辉,一面面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将近二十万大军鱼贯而出,大踏步走向死亡。在他们身后,是帝国的心脏,是富庶的关中,是世界上最繁华最壮丽的城市——长安。今天,大唐帝国的花瓣炫然开放,花蕊裸露在黯黯黑夜之中。

可以说,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李隆基和杨国忠。

这李老头真是越老越不像话了,他抢了儿子的老婆,独宠儿媳妇不上早朝也就罢了。他偏偏没事出来瞎指挥,安史之乱的扩大,他不负最大的责任让谁负?

贵妃娘娘?至于有着红颜祸水之称的杨玉环也只是有一点关系,不过也只是一点点。谁让她得到李隆基的宠爱,她得到了宠爱,杨国忠这个奸臣也跟着受宠,最后他们一起祸国央民了。

但是现在,漫长的历史在刘得道这个小小的蝴蝶效应下,悄悄的改变了。其实刘得道并没有推动过什么助力,只是跟杨国忠结拜一下,建了个丐帮,跟安胖子打了一架,仅此而已。无奈安史之乱就是提前四年爆发了。

安禄山虽然叛变了,但他并没有称帝,只是挂了个清君侧的名号,这也表明他没有明确表示要造反。

此时的高仙芝和封常清也退守了潼关,但他们没有被赐死。哥舒翰到是出兵了,结果也战败了。

现在,刘得道也不知道现在的历史走向了

....................................。.。

大唐得道三百六九章 打铁叮当(正文)

好看的小说尽在,告诉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