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皇后 > 第九十三章 南风熙兮千万里 下全文阅读

第九十三章 南风熙兮千万里 下

又是一年。

元宵方过,位极人臣的左丞相胡惟庸以“谋不诡”等罪被处死,同诛九族,朝野哗然。与此同时,同其友好之人也一应被株连入罪,牵连之广,前所未有。

洪武十三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

二月初九,徐长吟寿辰。是晚,她顺利诞下一女,赐名淮嫤。

淮嫤比淮真长得更像徐长吟,眉眼秀气,也很是乖巧安静。不过,徐长吟看着正在寝卧里撒欢的淮真,当初淮真在襁褓时也是如此安静,如今却越来越活泼顽闹,也不知是像谁。

高炽像尊小米勒似的坐在内榻,憨憨地凝视睡得份外恬静的小妹妹。这时,淮真也跑到榻边,把小鞋子一脱,就利索的爬上了榻,小嘴里直嚷:“淮真要看妹妹,淮真要看妹妹!”

徐长吟叹笑,将她抱到怀里,免得她爬到内榻闹醒了淮嫤,并小声叮嘱着:“淮真乖,不要吵醒妹妹!”

淮真立即捂住小嘴,很认真的点了点头,睁着大眼直勾勾的端详淮嫤。朱棣甫进屋,见到的便是妻儿凑在一堆,像看稀罕物似地瞅着熟睡的小女儿。他不禁莞尔,放轻步伐踱到榻边坐下。淮真扭头见到他,小嘴一咧便往他身上扑去。

朱棣怜爱的抱住女儿。徐长吟见怪不怪,但仍戳了戳她粉嫩的小脸蛋表示不甘心。朱棣腾出手握住她的柔荑,低声道:“今日已颁下旨,三月十一起程!”

徐长吟并无不意外,臻首道:“我会吩咐下去开始打点准备。”正月里便已确定他们很快便要告别旖旎的江南,前往藩地北平府。

朱棣执起她的手在唇边轻吻,低哑的嗓音里带着几许温情:“北平不比京师,往后要辛苦你了。”

徐长吟微笑,环视身边的儿女,视线最后落在了他身上,眸光浮起一片柔情:“有你们在,哪儿都好。”

朱棣未语,只是情不自禁的握紧了她手,脉脉的情愫在夫妻二人间萦绕。

随着时间的临近,朱柠、怀庆和大名福清等金枝玉叶隔三差五的前来,只因他们这一去,今后除却特别事由,终年便只能回京一次。

三月初十,朱元璋设宫宴,为燕王夫妇践行。

朱元璋对朱棣的期许昭然可显。他将诸子分封各地,其中原为北元大都的北平府原更是雄关重镇,是防御残元势力的重心,而燕王府是在北元皇宫基础上改建的,规模实乃诸王之中最盛。同时,北平府的防御工事由徐达亲自督理,构筑比之其他藩王的封地更强固。

马皇后将徐长吟召到身边,取出佩戴数十年的护身玉佛,殷殷嘱咐着放入了她的手心,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徐长吟对将她视如己出的马皇后亦是相当不舍,聆听着马皇后的叮咛,忍不住泪撒满襟。

宴后,朱棣和徐长吟携一子二女前往魏国公府。徐允恭红着眼眶站在徐长吟身旁,他自小便很黏徐长吟,尽管随着年岁增长不会如幼时缠人,但在得知她要去往千里之外后,便一直郁郁寡欢着。

徐长吟心里也自难受,牵着他的手,温柔的叮咛他要照顾好自己和弟妹,也许诺会接他前去北平府小住。

安抚好徐允恭,谢氏仔细嘱咐徐长吟不可忘却己责,今后她面对的将不再只是一座燕王府,而是一座封国,责任更重也更不易。

月悬中天,楼影绰约。

徐长吟独自在府里走着。朱棣未陪她多久,便同徐达去了书房议事。她缓步踱至飞华阁。惜朝和晴烟已歇下,她未想惊动她们,悄然进了香闺。

推开窗牖,苑囿里依然雅致怡人,却见一株点缀着旖旎银月的梧桐树下,朱棣颀然而立,正自望着她。

徐长吟清眸流盼,笑容嫣然:“王爷逾夜入园,竟也泰然至极。”

朱棣眼里隐露出星星点点的笑意,回得从容:“徐小姐和本王月夜私会,传将出去,徐小姐也就非嫁本王不可了!”

话罢,二人相视而笑。当年他们在此亦有过类似的交谈,只是现下对调了立场。

朱棣进到香闺,房中依然书香气满溢。他环视静雅的香闺,“可还记得当初你在此说过的话?”

徐长吟知晓他是指甚么,却故意扬眉道:“甚么话?”

朱棣勾了勾嘴角:“此生不求富贵权赫,纵是薄田三分、采桑织布,也是自在快活……”

徐长吟颇为诧异,原来他对她的话一直记得,只是他提起这是何意?

朱棣看出她的疑惑,凝视着她认真的说道:“有些事我无法允诺你,但我会尽己之力让你自在快乐!”

他鲜少说出甚么甜言蜜语,此话也并不算甜蜜,但徐长吟仍是心头一暖。她眨眨清眸:“可要立下契据?”

朱棣一笑,拉过她的手放在心口:“契据早已立在这里!”

徐长吟佯作不置可否:“看不到摸不着,让我如何相信?”

朱棣攒眉,“你想如何?”

徐长吟扬高唇角,“我想……你背着我回燕王府!”

朱棣的眉头挑得愈发高,半晌没吱声。

长街幽寂,氤氲薄雾间逶迤而来抹身影。

徐长吟伏在朱棣背上,怡然自得的哼着小曲,好不得意。朱棣背着她稳步前行,脸上并无丝毫不快的迹象。幸而街道上并无行人,而淮真他们也早已被送回了燕王府,没人见着堂堂燕王爷“沦为”背夫的这幕。

徐长吟偏首瞅住他冷峻的脸廓,眉弯眼笑。倏地,她在他耳畔轻言细语:“其实,我一直很庆幸嫁给了你!”他这个冷面王说不来好听的话,也很霸道,然他懂得她,也能包容她,愿为她妥协,愿为她放下身段,这些就是他的温柔!

适朱棣走至甚为阴暗之处,她未能看见他的表情,也只听他淡淡的“嗯”了声,但是他扶住她的手掌却愈来愈有力。她无声而笑,安心的枕在了他的肩头。

燕王府里灯火荧煌,明诚正带着一干仆婢仔细检查收拾的一应物什。众人皆对明日就要启程前往北平府显得甚是激动,有憧憬也有不安。到了北平府,他们便不再只是一座王府的仆役,而是一位拥有近似独立小王国的藩王的仆臣。其中,尤以娉望最是喜乐,因着朱棣已将她的心上人王行五携母前往北平府。待在北平府安顿妥当后,朱棣和徐长吟便打算让娉望出嫁。

回到东园,渐已夜深,徐长吟仍了无睡意。她让明福去西园瞧瞧赏汝嫣歇下没有,不多时明福回禀,说赏汝嫣正在抚琴。当即,她兴冲冲的吩咐罗拂备酒。待朱棣漱洗回屋,拉着他就往西去了。

赏汝嫣对她的心血来潮并不奇怪,让容玉在亭子里备好香鼎暖炉,毕竟初春的夜里寒露仍然很重。

二姝在朱棣左右坐下,徐长吟替他们各斟一杯酒,续而端起酒盏,看着赏汝嫣情真意切的说道:“多亏了有你!多亏了有你在王爷身边!”

赏汝嫣亦是真挚而言:“妾身之幸,能够侍奉娘娘和王爷,唯愿能终身侍奉下去!”

朱棣看着二姝,欣慰的道:“有你们,我也足矣!”

徐长吟和赏汝嫣相视而笑,一同饮尽了杯中酒。

赏汝嫣提壶斟酒,言语轻细:“听闻北平府仍保留着一部分元朝时的习俗风尚,蒙文也依然通行,在官文里甚至同汉文并置。这二者交融,恐怕会有些问题。”

徐长吟臻首:“我也听父亲提起过。父皇虽有禁令,大力恢复元以前的旧制,但多年的习惯要一夕改变,定有难度。”北元败退中原尚只十余年,对中原文化和风俗的影响却并不浅,皇上严令恢复汉制,却必然需要时间。

二姝看向朱棣,朱棣挑眉道:“你们一位是堂堂女诸生,一位冰雪聪明,可有何良策?”

徐长吟嗔笑:“王爷未免有笑话我们之嫌了。我们能想到之事,您岂会未想到,想必应对之策也是早有的了。”

朱棣呷了口酒,并不言语。

赏汝嫣掩唇笑道:“娘娘,王爷这是想考咱们呢!”

徐长吟缓缓道:“要解决文化习俗上的冲突,并非一日能化解。我听说旧宫保留着元时皇室的藏书,还有不少蒙古宫人。简单易行的做法便是将这些藏书开放,让人阅读学习。另外便是将那些宫人召集起来,向他们了解熟悉蒙古习惯,尽量避免冲突。知己知彼后,也更易于将我们的风俗习制普及开来。”

朱棣看着她说了四字:“不谋而合!”

徐长吟佯作惋惜:“早知如此,就该先讨个奖赏!”

朱棣似笑非笑,却是在桌下紧紧握住了她的手。

暖丽的宫灯映照着畅然饮酒交谈的三人,显得祥和而温馨。

三月十一。尚是东方未晞,晨雾朦朦之时,燕王府却已是攘来熙往,前来送行者络绎不绝。

以朱标为首的皇亲和朝臣在城外相送。朱柠和怀庆抱着徐长吟泪水涟涟,朱梓和福清大名也拽着朱棣的衣袖哭红了鼻子。

徐长吟在送行的人群里望见了沈度,也看见了袁珺。沈度向她远远躬身一礼,笑容依然温文尔雅。她忆及同他乔装道士去高府“装神弄鬼”,忆及在中都同他牵着马散步,尽管相处的时日并不算多,但他依然是她很重视的朋友。她婉婉向他欠首,心里充满着感伤。

她的视线望向了袁珺,他的眼神仍旧坦然而真挚。他拱手为礼,唇瓣翕动。徐长吟从他的唇型读出,他说的是“保重”二字。她微笑颔首。突地,她眼前蒙上一层阴影,朱棣极为准确的挡住了她的视线。

徐长吟但觉好笑,由罗拂和娉望扶着上了马车。朱标按住朱棣的肩头,道:“四弟,务必保重!”

朱棣点头,“大哥,你也要多多保重!”

朱橚应是一干兄弟中最感伤的,因他与朱棣的感情最深。然而,他一直未置片言,只是在送朱棣上马车前,与他紧紧的拥抱了许久。

朱棣进到车厢,徐长吟看出他淡定的神情间也露出了几许伤感。她一语不发的坐至他身旁,紧紧握住他的手。

明媚的阳光穿透晨雾,金子般的光芒笼罩住由五千七百余人组成的藩国卫所队伍,照耀着这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向他们新的家乡和归属之地前行。

在随行的队伍里,有着誓死保护燕王领地的燕山中、左护卫侍从将士,有着要被委以重任的谋臣仕官,有着深受信任的家眷侍从,有着与他骨血相依的儿女,还有着他烙在心底深处的妻……

朱棣和徐长吟执手相合,目光坚定的望着前方。无论前面是密布的荆棘,还是平坦的康庄,未尝可知的未来或许令人担忧畏惧,然而,只要他们能够相携相守、相扶相持,又还有甚么未来是不敢面对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