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大唐农圣 > 第377章 农部的构架全文阅读

第377章 农部的构架

孙享福这次算是真正见识到了李世民有多开明,他居然对自己出的考卷没有指出任何需要修改的地方,而且,一副很期待看到考生答卷的样子。

顺利的晋级为李世民秉烛夜谈的心腹大臣的孙享福,还有些不太适应,李世民虽然在朝堂上给每个人安排了具体的职司,但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基本不会管你身上是什么职司,说出来的东西,有用处就好,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得到的结果,总会比一个人想到的更全面,牢靠一些,这大概就是他能一直保持政治正确的原因吧!

孙享福也趁着大唐几个顶尖智者都在场的情况下,把自己接下来可能要做的工作拿出来议了议,道,“陛下,明年,臣打算将全国各地的田亩清算一遍,咱国内人口不多,有足够的条件将所有下田退耕,把人力都集中在有灌溉条件和肥力更加充足的上田上面,这样,即便是新的农耕技术还不能推行到全国,也能快速的让全国百姓的产出再上一个台阶。”

有了世家子们置换出来的土地,朝廷手中空置的上田数量就极为庞大了,光是关中的上田,就有数百万亩,即便是迁十余万户高句丽百姓过来,也种不完,还需要迁更多贫瘠之地的百姓过来才好,再有河南,河东,淮南,江南等地的一些土地,基本足够让孙享福发动一次脱贫战了。

只要给这些贫困百姓配上产出较多的上田,那么,距离他们脱贫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如此大规模的迁民,对地方官员的考验很大啊!”萧瑀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孙享福则是笑道,“这不正好可以让这些学子们去地方上试试水么,科举结束后,先组织培训他们一个月,将陛下的治国理念,富民思想,好好的跟他们讲讲。

腊月之前,让他们赶赴各地挂职实习,明年春耕之后,就可以看他们的落实情况做第一次考评了,两年时间内,能将他们所实习的地区的迁民和田地置换工作完成好的,都不算差。”

“你的所思所想可真是一环扣一环啊!那么,你再给朕说说,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畅想?”

李世民显然对孙享福这个提议很赞同,却是笑着拿他在考卷里出的作文题问道。

孙享福思考了一下才答道,“在臣心目中的家乡,至少是一个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地方。”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所有的人,都在反复的念叨着孙享福脱口说出来的这几句,越念,眼中的光茫越盛。

“哈哈哈,好,说的太好了,难怪你会出此一题,真是千古一题啊!朕心甚慰,朕心甚慰······”

李世民的笑声差点掀飞了御书房顶的瓦片,其余几人,也是大赞附和,而房玄龄却好像是想到了什么,待李世民的笑声稍歇,他又开口道,“陛下,正明刚才说,这是‘至少’。”

闻言,李世民也反应了过来,盯着孙享福眼睛道,“这还是‘至少’?正明,你且说说,在你心中,大唐究竟能走到什么程度?”

“呃,‘好’,是没有极限的,首先咱们得敢想,此前陛下不是让咱们几位都提了很多五年计划,十年计划么?当这些计划都实现的时候,咱们就要再给自己定一个更高的目标,比如,贞观二十年的时候,必须实现小康社会啊!哎呀,说错了。”说到这里,孙享福急忙捂嘴。

然而,这个词却是被李世民听的清楚,探究的眼神看向他道,“小康社会?”

“呃,这只是臣,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意思就是,所有百姓都有一栋像天上居那样的别墅,出门有车,三餐有肉,再也没有衣食温饱的烦恼,也不用浪费太多时间精力在工作上面······”

越往后面说,孙享福的声音就越小了,因为他看到了几人脸上越发的不可置信。

“嗨,理想世界,人人心里都有,不过那些不现实,正明还年轻,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朕只望大唐没有边患,百姓能安居乐业,住上像新农村那样的砖瓦房就好。”

李世民可没有孙享福那么敢想,因为他不是后世人,不知道砖瓦房,只是后世最初级的民居,甚至是已经淘汰了的民居,混泥土,瓷砖小洋楼,才是普通老百姓的标配,至于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好吧!现在五层的望江楼在他们眼里已经算是高楼大厦了,再高的,没见过,也不敢想,孙享福要是敢在自家的窗户上安装几块玻璃,一定会被所有人骂他奢侈的。

在一帮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人面前,你无法说更好,孙享福一贯的作风是不跟你说,直接做出来给你看,让他们看到了,再去惊叹,再去模仿,再去追赶。

不过,想要做到那种程度,需要在各方面努力,尤其是生产技术上面,而说到生产技术,孙享福又想到了渭南新城。

“陛下,臣昨日去渭南看过了,十月中旬一到,雪就零零星星的下来了,那边的建设,可能因为天气情况恶劣,而有所减缓,而想要工人们齐心协力,迎难而上,还需要您亲自过去给他们鼓鼓劲。”

“你又有什么想法?”边吃边聊了几个时辰,李世民已经喝的面色微红,含笑看向孙享福道。

“臣准备给所有参与渭南建设的工人们办一场慰问演出,到时由您给他们发放可以在冬季雪天不伤手的棉手套,以及保护脚趾不被冻伤的棉袜等等。”

孙享福只是这么简单的一说,李世民就懂他的意思了,不知从几何时起,他们君臣二人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这种即能收取民心,又能促进生产的好事,当然要多做。

“嗯,此事朕会空出时间听你安排。”

等李世民点头同意之后,孙享福又道,“陛下既然对于官员改制早就胸有成竹,不知道对于臣这个新设立的农部有什么安排?”

李世民一跑回来就是一通宣布,其实很多大臣都是懵的,虽然六部九卿的官职,基本都有升无降,但主要官员中,一个五姓七家的人都没有,中书省,门下省倒是有几个,可却是以王圭这个亲李派为首。而且,没有堂部官做支撑,掌封驳权的中书省,门下省,其实没有什么实权。

这样大面积的将五姓七家系的官员排斥在顶尖权力体系之外,只怕稍后会有不少反弹。

李世民似乎一早就料到孙享福会问,没怎么想就答道,“农部的办公场所在原先的太仆寺,左右侍郎朕已经帮你任命好了,至于郎中,以及员外郎这一级的官员,除了有原本一些太仆寺,司农寺的官员以外,朕还给你派去了不少人,大多你都熟悉。”

“我都熟悉?”孙享福有些意外的反问道。

“呵呵,正明对付世家子最有一套了,陛下将许多五姓七家门下的官员,都安排到了你农部任职了。”

房玄龄有些玩味的接了句话,却是叫孙享福面色一黑。

“陛下,不带您这么玩的。”

“要是你都应付不来他们,别人可就更难了,现在他们不是已经成了三个派系么,朕相信你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帮朝廷办成一些事的。”

李世民书说的好像很有道理,让孙享福竟然无言以对,又道,“左右侍郎的位置,您应该是给我安排了两个能助力的吧!”

“嗯,李公淹和韦挺。”

这两个一个孙享福的老熟人,一个是韦氏嫡系,身份不低于韦叔谐的存在,倒是确实是得力的帮手。

“如此的话,臣倒是有些信心了,那个,臣还想在为农部组建地方衙门,至少,每道有一衙。每州有一官,每县有一员。”

大唐目前有十道加一个安北大都护府,建立十一个地方衙门,安排上百个官员,上千个吏员,那可不是小事情,李世民沉默了片刻才道,“目前,朕可没有那么多官派给你。”

闻言,孙享福笑了笑道,“无需朝廷派,农部的官员,最低层县一级的衙门里,只派一个吏员,这个吏员可以直接由地方百姓推选,而州一级的衙门里,在所管辖的县衙推举出来的吏员中,再推选一个才能出众之辈为领头,将其任命为临时负责一州之地农耕管理的官员,那么,朝廷只需要在各道,以及安北大都督府设立衙门,任命一个主官就行,甚至可以直接由农部的郎中兼职担任都行,因为像农部这样做事实的部门,不需要那么多人参与朝堂议事,我若不在,左右侍郎中,有一人在朝班代表农部奏事便可。”

“如此的话,倒是可行。”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他知道孙享福这是想把农部这个破门框子先撑起来,以后再慢慢完善,在各方面人才都不够的情况下,就只能先这样解决了。

“如果农门在每个县都有一个吏员的话,倒是可以兼顾着管理一下义仓。”

说到‘义仓’这个去年李世民才弄出来的产物,孙享福就有很多建议提了,所以,直到深夜,孙享福才得以回到府中。而且他还不能马上休息,制定一套农部选地方吏员的标准,以及农部今后一些职司的分配,是必须要马上弄出来的,因为明天,被分派到农部来的官员,就会来报道了。

而先把十一个设在地方的衙门建立起来,也能够让明年田亩统计这方面的工作好做些,至于农部正真的发挥功效,推进全国农业的改革,却还需要很长的努力,最初的空架子,是干不了实事的,还得等一批人才成长起来之后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