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朕的大明帝国 > 第一百零九章,商讨全文阅读

第一百零九章,商讨

现在的徐光启岁让说是挂着一个兵部尚书的名头,可实际上,现在他主要负责的是就是格物院这方面的事情。

“方爱卿,这样一来,就算以后这些读书之人,没能通过科举,也有一门技术,能够大明创造出一些价值,总好过一群人整天干什么吟诗作对,不事生产。”

朱由校是比较讨厌一些所谓的生员的,一天天的只知道一群人集聚在一起,啥正事也不干,就只知道流连于风花场举办什么诗会什么玩意的东西。

“陛下,微臣看来,这对那些贫苦家庭的孩童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啊。”方从哲这时候,对着朱由校称赞道:“在以往他们皆是因为家境的原因,只上一两年的学堂,而现在,朝廷将他们学习的费用都承包了,这使得那些接受足够的教育。”

“陛下这是给他们提供了改变命运的通道啊。”

“当初我大明太祖皇帝平定了天下后,也曾经大力的发展过官学,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大明朝的官学可以说是如同武备一样慢慢的废弛,逐渐被私学取代。”

“现如今陛下重新发展官学,可谓是天下黎民之幸啊。”方从哲对着朱由校拍了一个小小的马屁。

本来王朝的统治者们实行科举这一项制度,就是为了能够选拔更多的人才,使得一项中下层的百姓也能够因为科举而进入统治阶层。

可是科举也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参加的,毕竟读书可是要很多银子的啊,文房四宝要钱、书籍也要钱,还有一堆的东西都是需要银子的。

一般的家庭可出不去这些银子的,虽说现在大明有着许多的寒门子弟,可是寒门可不是平民,寒门指的是寒微的门第,换句话说,他们几代人之上是阔过的。

而现在大多数的学子们的家庭,可以说是非富即贵。

“陛下,就算将来他们通过不了科举,那么这新的官学中所教授他们的农、算、工等学问,微臣想来也能够使他们在将来丰衣足食了。”

“不过陛下,此举睡好,但是也要有人很好的执行下去才行啊。”方从哲表现的有些忧郁。

“方爱卿是觉得有人会阻挠?”朱由校问了一句话。

“是啊陛下,这是微臣所担忧的一件事,陛下此举可是动了大部分士族的利益了。”方从哲对着朱由校说道:“微臣恐怕那些士族们会在暗中的阻挠。”

虽说朱由校此次的决定可以说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按理说人们都会支持才对,可是有些读书人为了私利,可是没有节操的。

现在的方从哲完美的履行了身为内阁首辅的职责,那就是站在皇帝的角度考虑问题。

“微臣想来到时候,朝廷应该要专门派人到各地去监督。”方从哲说道。

“这是自然。”朱由校点头道:“咱们大明的锦衣卫可不是摆设。”

对于这种事情,在朱由校看来,还是得让锦衣卫来干,这明朝末年,除了极个别的文官靠的住外,其他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啊,要是大明全境有一半的文官靠得住,大明在历史上说不定还能多撑个几年。

说着,朱由校看着方从哲,问了一句话:“方爱卿,你知道朕在京营所练的那些新军,除了对付建奴外,还要对付谁呢?”

“微臣不知,请陛下解惑。”方从哲恭敬的对着朱由校拱手说道。

“还要对付那些反对朕,给朕使绊子的家伙!”朱由校在说这一句话的语气十分的冰冷:“若是他们要反对朕的决议,那么朕只能够将他们从这个世上清除掉。”

听了朱由校的话,方从哲咽了一口唾沫,心中暗道,用军队去对付反对者,陛下是将他们直接当成反贼了啊,不过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反对陛下,阻挠朝廷政令的,确实可以算上是反贼。

难怪陛下一直对在京营训练的军队十分的上心啊。

方从哲现在的心中也是十分的庆幸,自己早早的站在了皇帝的身边。

接着,朱由校又将话题转到关于官学的上面:“方爱卿,在建立官学的时候,还可以设立一个奖学金,用来奖赏学习优异的学子,也借此来激励一些贫困家庭的儿童认真学习。”

方从哲闻言后,默默的将朱由校所讲的事情记在心中。

“方爱卿啊,朕将大致怎么做,告诉了爱卿,但是一些细节如何制定,还要爱卿多上上心。”

方从哲身为混迹官场数十年的老油条,对于这种事情的安排应该是不会出现查错的,如果出现了差错,比如说某一方面没有顾及到,那他这么多年的官是白当了。

“这个微臣自然明白。”方从哲对着朱由校恭敬的回答道,对于他来说,这些事情,只要画上一些心思就能够完美解决了。

“还有一点。”朱由校突然间想到了什么:“对于咱们大明境内的一些妇女们,朕也有所安排。”

“陛下请将讲。”

“真听闻在江南的一些书香门第之中,盛行给女孩儿缠足?事吗?”朱由校一边说,一边用眼睛看着方从哲。

“陛下,这缠足从前宋时,便开始盛行,现在是有许多的人家,给自己的女儿们缠足。”

如今大明的缠足,可不想满清那般畸形,在大明,给女子缠足,多是希望女子的小脚变得修长,在想在的大明都是以修长为美。

虽说朱由校在后世的时候,也是喜欢纤纤玉足,但是他还是觉得这股风气不可长,谁也说不准,到时候一些没节操的读书人脑子一抽,会不会让女子的脚缠臣满清那般,谁也说不准。

“方爱卿啊,朕觉得这缠足的风气得止一止,这缠足说到底是在损害身体。”朱由校对着方从哲说道:“朕不提倡缠足,之前缠足的,朕也不追究任何责任,但是今后要是有人为了满足龌龊的癖好,令女子缠足的,严惩。”

“微臣遵旨。”方从哲对着朱由校答道。

“还有一点,朕决定专门给大明的女子们建立一些学院,或者是纺织工厂,让他们在其中进行生产,由此可以赚一点补贴家用,方爱卿觉得可行吗?”朱由校对着方从哲疑问道。

朱由校对此是有些顾虑的,虽说晚明的社会风气十分的开放,但是肯定是没有开放到后世那种程度的。

“不知陛下是想让何人来管理她们呢?”方从哲反问道。

“朕这皇宫中有那么多的宫女,朕觉得可以将她们派出宫去管理。”这宫中的那些上了年纪的宫女们,应该是很乐意出宫去的吧。

“陛下。”这是,方从哲对着朱由校笑着说道:“在大明,一些妇女出工为家庭补贴家用,也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了。”

“毕竟不是谁都想名贵家庭的的大小姐那样足不出户啊,所以在咱们大明,缠足的一般也都是那些名贵家庭的大小姐,一般的女子可没有缠足的需求,要是缠了足,反而会使她们行动不方便。”

听了方从哲的回答,朱由校心中是比较满意的。

接着朱由校又看向了待在自己身边的刘时敏嘱咐道:“刘伴伴,告诉你手底下的人,要好好的宣传宣传那石柱总兵秦良玉!”

“虽说这世间女子不如男?女子也是能够顶一片天的。”

“奴婢遵旨。”刘时敏恭敬的回答道。

在两人交谈之际,一名小太监来到了殿内。

“什么事?”朱由校见状问了一句。

“皇爷,这是魏公公让奴婢交给皇爷的。”那名小太监取出一份奏疏:“这是户部尚书李汝华的辞呈。”

朱由校接过后,打开一看,奏疏上写得十分的直白,李汝华说自己年老体衰,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待了许多年了,现在感觉自己已经无力处理政事了,特请求朱由校准许他辞官回家。

朱由校记得这李汝华在天启元年时候得病辞官归乡,不久后就病逝了。

也就是说这李汝华是没有多长时间可以活了,身为大明好老板的朱由校立马开口道:“朕准许了,就让李尚书好好的还乡安享晚年吧。”

接着又朱由校又开口说道:“既然这李汝华请辞了,那么这户部尚书的位置就又税务部的毕自严兼任吧。”

接着,朱由校对方从哲问道:“方爱卿,之前朕命令将所空缺的官位都选拔官员补上,干得怎么样了?”

在朱由校看来,自己的爷爷,也就是万历皇帝最该被人骂的不是他几十年不上朝,而是他不选拔官员将空缺的职位职位给补上,一台缺了零件的机器还能够正常的运转吗?

虽说自己的父皇提拔了一些官员填补空缺,可是自己之前又罢免了一大部分的官员,自然是得要选拔新的官员来弥补空缺的。

“回陛下,微臣按照陛下的要求,将地方上的一些官员选拔进京,填补空缺。”方从哲认真的答道。

当今陛下这一点比先帝(万历)好,会补官,当初自己给先帝上了好几道请求补官的奏疏,接过都是了无音讯。如今的陛下终于不想像先帝那般摆烂。

......

现如今,大明一件一件大事的发生,可是很好的满足了大明京城百姓们八卦日常。

一开始是,一众之前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官老爷们被锦衣卫和东厂如同捉小鸡一般的从自己的府邸出拎出来。

一开始众人还以为是锦衣卫和东厂又联合起来欺负忠良了,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刷新了他们的三观。

先是在大明京师的城墙附近立了一块石碑,上面详细记载着了那些家伙的所作所为,勾结不法的商贩陷害朝廷重臣,还有什么贪赃枉法等等。

而且朝廷还将把他们抄家所得的财物都公之于众,去参观过的人都说那银子多的,差点把他们的眼睛给闪瞎。

那些自誉为青天大老爷的官员们一个个都如此的贪张枉法,真是刷新了众人的三观。

有人甚至觉得皇帝对于他们的处罚太低了,将他们流放到海外,这算哪门子的处罚哦?应该将他们抽筋扒皮!

不过很快,朝廷就满足了他们的心愿,那些私通建奴,出买国朝的晋商被抓到京师来后,他们皇帝就下令将他们先剥皮,再凌迟,使得百姓们大饱眼福,直呼过瘾!这又是剥皮有凌迟的,这大明朝也就这些晋商们享受到了这待遇。

现在,有他们的皮做成的稻草人还在大明京师的城墙是随风飘摇这呢。

对于那些晋商的下场,百姓们都是拍手叫好的,汉奸在任何时候,都是被人唾弃的存在。

现在,大明的一众藩王们都进了京师,这对于百姓们来说,也是一件稀罕事,这么多的藩王们齐齐进京,在大明朝貌似也是一件没有出向过的事情。

特别是得知这些藩王们要出海跟西夷人抢地盘,为大明开疆扩土,这又使得诸多百姓们感到诧异。

至于说,这些百姓们从何处得知的这些消息,那就是朱由校命令刘时敏改进的邸报。

在得知这些新出的邸报上面刊登之朝廷一系类的新的政策,以及对这些政策的详细讲解。

使得诸多百姓们都花了几枚铜板,将这些邸报买了下来,识字的自己就能够看明白,不怎么识字的,就去请一些识字的讲解。

再加上朱由校命人在背地里传播,使得这些消息传得很快。

毫不客气的说,这京城中的说书人,都被刘时敏和魏忠贤出钱招收到了麾下。

说书人,说书人,顾名思义。就是一群说书的,这些人大都是一些科举无望的童生,以及一些屡试不第的穷秀才。

这些人平日里都是为了写写书信来赚一点钱财湖口,或者是被一些茶馆的掌柜的雇佣,去说书,以此来增加茶馆的客流量,若是一些顾客听得入了迷,点了一些茶水,那么那些茶馆的掌柜的就用钱财赚了,这是互利互赢的举措。

可如今是不一样了,他们这些仕途无望的家伙,已经成为了吃皇粮的存在了,这使得他们对于讲解朝廷新政策上面是格外的用心,想要大明的百姓都能够明白朝廷的政策。

这也是他们的任务之一。

说起来大明的这些百姓们对于朝政是十分感兴趣的,这算什么?位卑未敢忘忧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