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修真小说 > 暴秦 > 第三百四十二回 晋衰落楚庄王问鼎全文阅读

第三百四十二回 晋衰落楚庄王问鼎

第三百四十二回晋衰落楚庄王问鼎书接上回,晋国之乱后,秦共公三年,晋国衰落,秦国附近的楚国又一次强大起来!

秦、楚接壤,楚国的强大非秦国之福。

秦共公这日正在坐朝,忽听探子来报:“楚庄王率军北进,一路势如破竹,已经进攻到洛邑附近了!”秦共公令探马再探,探子出去,秦共公陷入了沉思!

“楚庄王向北进兵,一直深入到洛邑,看来有问鼎中原,代替周王室之意!楚庄王好大喜功,野心勃勃,此举必会引起其他诸侯的警惕!我不如按兵不动,静观时势,待机而动!”

想至此,秦共公令手下将官加紧练兵,严守边防,外松内紧,听令而行。整个秦国像一把张满了的弓,只等一声令下,便如利箭一般射出去!

且不说秦共公积极防御,相机而动。且说那楚庄王带领兵马一路畅通无阻来到洛邑城下。

情势紧急,周定王惊慌失措,忙派王孙姬满出城迎接楚庄王。王孙姬满轻轻几句话就打发走了楚庄王。楚庄王班师回朝。秦共公长出了一口气!

又想:“亏得我秦国没有轻举妄动,看来这周王室的确气数未尽,能人辈出啊!”

自此后秦国对内发展经济,富国安民,对外交好诸邻,在秦共公在位的几年里保得了几年的和平发展的环境。

秦共公在位五年,秦国无事,不提。

公元前604年秦共公去世,其子秦桓公即位。桓公即位两年,由余、驼侯、白乙丙、西乞术等人相继去世。

秦桓公在位期间,晋国更加衰落。这秦、晋之间本是搬不走的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二国本来唇齿相依,无法分离,按理说应该和睦相处才是。但无奈越是近邻越是容易产生嫌隙。自秦穆公至秦桓公以来秦国已历经四世而晋国则经历了六世君主。除秦穆公和晋文公在位期间,双方结为秦、晋之好,秦共公在位期间和晋国相安无事外,双方发生了大大小小五六次战争。眼见晋国霸业中衰,风雨飘摇。秦桓公心想:“此时晋国衰落,楚国强大,我国素来和楚国交好,楚国欲图北阔,还须仰仗秦国支持,我不如趁晋国衰落之时,和楚国结好,联合进军中原!”

于是写好书信一封,派使节来到楚国,约好两国协调配合,共图晋国,共创霸业!楚庄王见到秦桓公的书信,大喜过望,慨然应允。

见楚国这厢已经答应,秦桓公决定出兵讨伐晋国。

次日,秦桓公召集大臣商议攻晋之事。秦桓公道:“我秦国自穆公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以来,日渐衰落,寡人久有意继先人之志,只是未逮时机。今楚国复强,晋国新乱,秦国东进正是时机。寡人欲引兵东进,只要征服了晋国,则楚国必不敢轻视与秦,则秦国可与楚国共同称霸中原。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众大臣都随声附和:“主公远见卓识,英明神武,所言甚是!”。

秦桓公洋洋得意,正要传旨伐晋,却听堂下一人大呼:“主公不可!”

秦桓公大感惊讶,心道:“这是甚人,如此不通世故?”

低头细看,但见那人身穿玄色朝衣,头戴冲天冠,身材瘦长,方脸浓眉,目光炯炯,眼光里透漏出一股执拗的神色,却是秦国大夫史颗。这史颗得由余举荐,为人刚正耿直,直言不讳,要么不发一言,言必切中要害,因此,深受秦共公所重用。

只见那史颗快走两步来到秦桓公近前,拱手说道:“臣冒昧多说一句,臣认为主公虽所言不无道理,但晋国虽衰,实力并为减损,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实力多年累积,目前恐仍不逊于秦。况且,繆公、康公在位之时秦是以义伐晋,伐之在理,今秦无故伐晋,在利而已!再则秦国此时伐晋是趁人之危,趁人之危乃是小人所为,于理不合。我认为此时伐晋,不是时机。为了大秦国的江山社稷,请主公收回成命,与晋国结好,互为友邦!”

史颗话音刚落,却听一声暴喝:“大夫所言甚是书呆子气!国与国之间唯有利益而已,哪里有什么理与义可言?所谓的理和义,只不过是用来骗骗那些老夫子的罢了,这你也能够相信?楚国四处征战,可曾谈过所谓的仁义?但现在称霸诸侯的是谁?还不是楚国!你没听说过宋襄公的故事么?他倒是仁义,最后还不是一败涂地?拘泥于仁义的人如何可以办成大事?”众人定睛一看,只见那人黑盔黑甲,身高过丈,貌似黑塔,两鬓之间,却已是一片斑白,却是秦国猛将杜回!

史颗见那杜回排众而出,并不慌张,抬起眼睛*视着杜回说道:“将军所言差矣!仁义与力量是人的左右手,互不能分离。仁义则理正,理正则气不虚,气不虚则邪不侵。有力则体正,体正则心不虚,心不虚则无人欺。有仁义而无力,其仁义必不会贯彻到底。有力量而无仁义,则只会是一个市井泼皮。此二者不可偏废。想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阔地千里,并不是只凭力量,还凭的是仁义。宋襄公虽满嘴仁义,但国弱无力,结果被人所欺。目前秦国力量不小,但此时伐晋乃趁人之危,趁人之危者必为人不齿,为人不齿而得人助者鲜见。所谓正义之师无坚不摧,非正义之师步步藩篱。将军随声附和,劝主公发动不义之战,还振振有词,莫非是想怂恿主公犯错,带秦国走进万劫不复的境地,以图为自己的前程挣上尺寸之功么?”

杜回被他斥得一时无语,讷讷无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