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修真小说 > 暴秦 > 第三百四十九回 生内鬼晋军遭大败全文阅读

第三百四十九回 生内鬼晋军遭大败

第三百四十九回生内鬼晋军遭大败荀林父听探马来报,楚军已经离晋国军队只有十里路了,不由得十分着急,急命魏镐前去议和。这魏镐就是跟随晋文公重耳逃难的魏擎的儿子。魏镐要当大夫,没能当上,一直不满意,恨不得晋军大败,荀林父被治罪,自己好取而代之。荀林父命他去讲和,正中下怀,心想:“荀林父啊荀林父,你的死期到了!”

这魏镐到得楚国军中,对楚庄王说道:“我奉我家元帅之命前来向你国索战!请你国大王洗干净脑袋等他来砍!”说罢傲然出去。

楚王大怒,令楚军火速前进,赶往邲地,一定要砍下这个可恶的荀林父的脑袋!

荀林父正在等待魏镐的好消息,不成想楚国大军大举前来,并不按规矩索战,而是如疯如狂,像潮水一般地冲向晋国军营。晋国军队被杀个措手不及,溃不成军。

荀林父急令大军撤退,宣布一道命令:“不管用何种办法,凡能顺利渡河者官升一级,赏白银一百两!”

只见黄河岸边,晋国军队人马杂沓,一片混乱,腿快的逃上了船,有腿慢的只好抓住船帮,更有大批人马被挤得落进河里,被滚滚黄河冲走,有的见船负担不起如此重量,纷纷挥刀斩断抓住船帮的晋国士兵的双手,一时间血水横流,哭声一片,染红了整个黄河!

荀林父带领人马逃过河来,清点人马,见人马损失大半,失声痛哭,抽出宝剑便欲自刎!

众将官垂泪道:“本次战败,乃副帅不听将令所致,非元帅之过,元帅就此自杀,岂不是正好中了某些人的下怀了吗?元帅勿虑,我等回国以后一定向主公禀明。还元帅一个清白!”

荀林父道:“大军败绩,岂能和元帅无关,将帅不和,是因为本帅调度不力,不能及时执行军法所致,我若不死,如何向晋国交代,向主公交代!罢、罢、罢我暂且留着我这条性命,等待回国由主公处置便了!”

遂吩咐整顿人马,等待楚国渡河,阻击楚国。

且说楚庄王见晋国大军败退之惨状,不仅叹息。手下诸将均道:“目前晋国败退,何不乘胜追击,全歼晋国军队,占领晋国?”

楚庄王道:“吞并一个国家如同吃饭,一个人吃下比自己小的东西易如反掌,但吃掉一个和自己一样大的东西,势必会引起消化不良。同样道理,晋国是个大国,和楚国不相上下,目前我们还不能吞下它。既然我们已经实现了威吓晋国的目的,为何还要纠缠不休?穷寇莫追,随他去吧!”

楚国撤军后。荀林父见楚国撤军,也只好回国。

眼见晋国在晋楚之战中吃了大亏,秦桓公大喜过望,说道:“晋楚之战,晋国大败亏输,次不正是我出兵伐晋,雪我辅氏之辱的大好时机么?”

史颗上前说道:“主公差矣!此次晋楚之战,晋国虽然兵败,但并不是实力不济,只是内部不和而已!若是我们此时伐晋,第一、晋国在辅氏之战中,虽然战胜,但却并不以战胜者自居,已是给我们表达了充分的善意。现在讨伐晋国,是为不义。晋国见秦国无端伐晋,必会以弱者的地位示人!到得那时,晋国必会被诸侯同情,而我们必会招致诸侯之恨,从而群起而助之,到得那时,有诸侯相助,我们不但可能不能成功,反而会落个众矢之的的下场,想不兵败,都不容易!第二、往好处来想,便是诸侯不会一致对秦,我们此时伐晋,也是趁人之危,晋国上下必会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所谓哀兵必胜,我们要想打败晋国也不容易!第三、我秦国之强大,乃是缪公的仁义和康公的威仪之积累,并非真的强大到可以为所欲为的境地。中原各国素来视秦国为西部蛮夷,视我为异类。平日里便是我们有理,他们还会说三道四。若是我们无理,他们一定会群起攻之,明里暗里给我们使绊子,下蹩腿。中原各国,如无外来威胁,便会自相残杀,但一旦遇到外敌,又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也是缪公之时,秦国虽然强大,却只敢西扩,而不敢东顾的原因所在。楚晋之战,晋国战败,晋国必然会设法报复,我们只需坐山观虎斗,便一定会见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又何必劳师动众,去趟这浑水?”

秦桓公见他说得有理,只得罢了。

这楚庄王回国以后,对内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军备,对外趁着大败晋国之际积极结好各国,利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连拉带打,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庄王遂称霸中原。晋国内乱外忧,一时也无暇顾及复仇之事,此时暂且罢了。

时光如电,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四年过去了。晋国晋景公去世,其子姬寿曼即位,谥号晋厉公。

晋厉公即位之时,楚国称霸,秦国强大。当是之时,秦国和楚国都被中原诸国称为蛮夷之地。楚国被称为荆蛮,而秦国被称为西戎夷人。

晋国处于楚国和秦国的西面南面两面夹击之下,所处的形势十分不利。再加上晋国连续和秦国楚国等国开战,国力已经十分空虚,尤其是晋、楚之战,晋国大败亏输,损兵折将十余万,更是雪上加霜!

晋厉公即位之时,晋国内有六卿坐大,晋国大权全部掌握在六卿手中,外有秦楚二国为敌,可谓是内忧外患,十分危急!

为避免腹背受敌,晋厉公思虑再三,考虑晋国与秦国有释放杜回之谊,便决定结好秦国,以免去西方的威胁。这日朝上,晋厉公俯首问道:“诸位爱卿,寡人欲结好秦国,谁愿与我出使秦国?”

晋厉公连问三遍,堂下众臣却无一人吭声!为啥?谁不知道这秦桓公是个心胸狭窄,瑕疵必报之人?辅氏之辱,他虽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实际上到底如何,谁知到呢?万一他不忘此事,晋国使节去了,岂不是自取其辱?

晋厉公连问三遍,未见有人吭声,不由得心中恻然,讷讷自语道:“寡人自问没有亏待过你们,为何到了有事了,却不见有人为我分忧?难道寡人真的是孤家寡人了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