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修真小说 > 暴秦 > 第四百三十四回 救悼公二贤联手全文阅读

第四百三十四回 救悼公二贤联手

第四百三十四回救悼公二贤联手那胖大的骑驴老者说道:“吾乃孔丘是也,这位却是大名鼎鼎的老子。你们不是义渠国的黑白双鹰么?为何却到了巴蜀二国,做了巴蜀二国的将军?”

这黑白双鹰乃是义渠国之人。是一对双胞胎兄弟。那穿黑衣的叫做独孤鹰,是哥哥。穿白衣的叫做独孤鹫,是弟弟。二人好武恶文,自幼遇异人学得满身武功。二人一奶同胞性格相似,都是那种霹雳火爆的性子。因此,二人打小便争吵不休,互不服气。长大以后,二人更是争斗的厉害。于是便相互约定,二人同时出发,各自投奔一个国家,看看谁的功劳立得多,谁的官做得大,便是谁的本事更强。于是独孤鹰投奔了巴国,独孤鹫投奔了蜀国。巴蜀二国和子蒲交好,约定助子蒲起事夺取君位,二人作为巴蜀二国的大将军,便被一起派往秦国。二人刚刚赶到秦国国都雍城,便擒住了秦悼公。没想到这孔子、老子赶到不分青红皂白又把秦悼公救走了!二人自然是大感愤怒。

他二人虽然感到愤怒,但毕竟这老子、孔子二人乃是当时大大的高人,名声在外,如雷贯耳。见到这老子如此轻松地把悼公救了回去,心知这人不但是道德高尚,名声响于中原,便是武功似乎也比自己高出不知凡几。那孔子虽然看起来慈眉善目,但见他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目光如电,英华内敛,似乎也武功不差。有心再把悼公夺了过来,担心不敌二人的武功,不由得有些犹豫起来。

二人犹豫了片刻,毕竟眼睁睁看着悼公被人从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被救走,心有不甘。心道:“就算是他们二人武功高强,我这里有千军万马,万人齐上难道还打不过两个老头子不成?既是如此,我们还怕他怎地?”

想到此地,双双催马上前,那独孤鹰冲着老子、孔子二人拱手说道:“不知二位大贤驾到,失敬失敬!我二人奉巴蜀二国国君之命,帮助子蒲恢复国君之位,这秦悼公既然是我们的俘虏,按理应当由我们交给秦国自行处置。你们横插一手,夺走我们的俘虏,显然是欺我巴蜀二国无人。我等敬你们乃是当时高人,念你们不知不罪,也不怪罪你们,还望你们把此人交还给我们,如若不然便是故意和我们二国为敌了!”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道:“你这独孤小子,也忒会说话!你这样说,倒显得我们不对了!但你可知道?秦国国君有谁来做,本来就是人家秦国的事。你们巴蜀二国,干嘛要插这一杠子?你们鼓动子蒲倒行逆施,废君自立,无端燃起战火,难道不怕你巴蜀二国的人也会效仿么?你们不分是非对错,助长歪风邪气,本就不智。贸然起兵,无端发动战争,导致生灵涂炭,万民皆苦,更是不仁。还是听我良言,撤军回去吧!”

“看来你们是铁了心和我门二国为敌了?”

“非也,非也!不是我们和你们为敌,乃是你们和正义为敌,我们不得不维护正义而已!我欲清净,奈何你们不叫我清净,如之奈何?我知道孔老弟素来讨厌武功,反对战争!这次可愿和我联合对敌?”

孔子呵呵笑道:“我素来主张武学乃是小道,不宜轻易用之,惟道德才是大道。既然大道不通,也不妨走一下小道!你我辩论了三天三夜了,也该松快松快筋骨了!此等不符伦理之事,我不见到,倒也罢了,既然见了,又岂有袖手旁观之理?”

“人到你孔夫子迂腐,可见此话有误!随势而动,顺应事变,此才符合天理!天道无常,混沌互变,惟正气不移!这次我是真的服气你了!来来来,让我们儒道两家联合,纵他千军万马,又能如何?”

说话间,巴蜀二国数万军队已把二人团团围住,围得个水泄不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八班兵刃纷纷向二人招呼过来!

趁他们打得热闹,我们说一说这孔子和老子为何走到一起的故事。

这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年9月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乃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原配施氏夫人,连生九女,无子。为续香火,娶一妾,妾生一男,取名孟皮(字伯尼)。孟皮患足疾。叔梁纥六十四岁时告老还乡,续娶颜氏,生一子。因其母颜氏生孔子之前,曾去尼丘山祈祷,而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仲尼长大以后,身材高大,孔武有力。因崇拜父亲鲁国第一勇士之名,而嗜武成痴。自幼习武,便是为了继承父亲衣钵,入朝为官,辅助君主,建功立业。

孔子少年之时,诸侯割据,战乱频仍。孔子饱受战乱之苦!长大以后,孔子渐渐悟到一个道理——诸侯征战不休,无非是为一个“贪”字。人之贪得无厌,其根本在于无德。无德而贪,故而索取无度。索而不得,便会动“武”。可见这“武”字实在是一个杀人凶器,不是什么好东西!

从此以后,孔子便开始厌武。改而做学问,劝君实施德政。

但在那个利欲熏天的时代,那些贪得无厌的君主,有几个人愿意听他的唠叨的?于是乎,孔子虽然到处求职应聘,周游列国,等待他的结局却是四处碰壁,无人接茬。

有人奉劝孔子:“你武功超群,力大无穷,为何偏要舍长而取短,去做什么唠叨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