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宋末寻真 > 第三十七章 意全文阅读

第三十七章 意

河南洛阳郊外的一座蒙古大营,一匹快马正急匆匆的赶路,一直到蒙古大营中央的一处大帐外,翻身下马,禀报消息。

那营帐虽比寻常蒙古营帐大一倍,但帐中陈设却是简朴;里面一个青年男子,正自款待客人。

“四王子,大事不好了,去承州镇运送军备的两个千人队,在百兽峪附近,不知遭到谁伏击,全军覆没。”那探子禀道。

那青年男子正是成吉思汗之孙,蒙古四王子忽必烈,忽必烈闻言一惊,怒道:“岂有此理!是何人所为?可查清楚了没有?”

那探子道:“回禀王爷,两个千人队突遭伏击,不知道是何处兵马,小的们也是见运送队许久不到驿站,故此出去寻找,却在百兽峪发现尸体,战马、兵器和运送的战备都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我们急忙打听,找到了当时帮我们运送战备的苦力,一问之下,只知道有人伏击,却何处兵马,着实不知。”

忽必烈心中恼怒,但当着众客人的面,不便大发雷霆,一挥手,道:“我知道了,你且退下。”那探子随即诺诺而退。

营帐中忽必烈招待十几人的都是一些忽必烈四处招聘人才,招纳来愿意为蒙古效力的各处豪强或有能之士,有汉人、有藏人、还有回人、天竺人。众人听得消息,见得忽必烈沉默不语,都不知如何是好,因事发突然,更不知怎么出言劝说。

其中一名久居中原的藏人起身说道:“王爷,事情发生在淮南一带,我记得那淮北吴仁义也是效忠大蒙古的,在江淮一带颇有些威望,即是发生在他的地方,只需找它来,让他去调查即是。”

众人连声应喝,都说极是。其中一名淮北汉人,欲言又止。忽必烈见得他忽而张口闭口,问道:“游壮士,有何意见,说来便是。”

那人名叫游德,和吴仁义相交甚好,听得这话,便出口说道:“四王爷,实不相瞒,小人和吴仁义相交甚好,乃是故交,只是前些时日去寻访他时,却听闻他暴病身亡了,如今那吴家家长、宿州知府却是他表弟吴守业暂时担任。”

忽必烈闻言大惊,怒道:“吴仁义是我大蒙古朝廷命官,屡屡立功,即是暴病身亡,也应该传封书信来报知,他家人如何敢私自安葬了,而且还擅自让人担任宿州知府,不报与我,是何道理?”

游德见忽必烈难得发怒,心中一颤,说道:“这个小人着实不知,也正自疑惑不解,我那吴仁义兄弟武艺高强,身体素来硬朗,怎么会突然暴病身亡,而且我上次去拜访他时,暂代他职务的吴守业招待我也是唯唯诺诺,并且吴仁义手下的几位亲信大将,都不在了,小人本来想调查清楚再禀报王爷,不想却发生这等事故,请王爷责罚。”

忽必烈叹了口气,挥挥手,道:“罢了,你何罪之有?只是这两件事故,不知是否有联系,过去吴仁义治下从未发生这种事,而今他突然病亡,却就发生了这种袭击我蒙古军队的恶劣事件,可恶!”

一名身着汉服的天竺人起身禀道:“四王爷,我在中原居住已久,这种事情也曾见过,原来金国未亡时,曾发生过民间汉人自发组织的抗金队伍,夺了县官,取而代之,将县里金人尽数杀光,使消息不外露,后来又接连抢夺金国的运输队。数年未曾被发现,直到后来大蒙古南下,金国迁都时才被发觉;如今这事……,哦,小人不敢定论,只是觉得有相似之处。”

忽必烈听言叹了一声,说道:“如果真是这样,那事情就难办了,这次这手段却是更高了,让吴仁义的表弟代替他的位置,而那些民间起义军却又不知道在哪里;江淮一带有百姓起义抗蒙,只是几个月之前的事了,我也曾派兵去镇压,但一直是小规模的骚扰性的行动,在那许久也不曾见到大规模的部队行动,但小股部队不好围剿,又时常骚扰。因此我在各个重县城放下许多巡逻队,也就放心了,心想不会出现什么大事故,不想今日却发生了这等大事;要使我大蒙古两个身经百战千人骑兵队全军覆没,除非同样是身经百战的宋朝军队,否则,至少得有四千人以上。”

那名回人嚷嚷道:“我听闻汉地有一位姓孟老夫子曾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现在细想起来,这话当真有理。还有那百家宗师武圣姜子牙,曾言过:想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唯有道者居之。大蒙古朝政清平,蒙古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自成吉思汗起,大汗不忍见这南朝百姓陷身于这朝廷昏庸,奸臣当道的水深火热之中,这才起大军伐罪,挥军南征,不惜奔波劳碌。真搞不懂这些人是为的什么?不为钱财不为功名,就要那尊严节气,真是搞笑。”

忽必烈听得,觉得他话后半句不合心意,自己也是要尊严节气的人,而且蒙古人最敬重勇士,心中虽有不悦,但还是出口赞道:“匡壮士说的不错啊!只是有些人被蒙蔽了双眼,不知道在想什么,身为汉人,难道不知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么?尽做这些无用的事,虽是好汉,却帮昏君奸臣卖命,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

“那……,四王爷,您打算怎么做?可要出兵围剿?”那回人问道。

忽必烈淡淡的说道:“出兵围剿?怎么围剿?不知道他人在何处,就派兵去围剿,不是白白送死么?”

游德起身道:“禀四王爷,小人有一计,或可摆平。”

“哦!”忽必烈来了兴趣,问道:“游壮士有何妙计?尽管说来。”

游德笑了笑,说道:“四王爷,不如这样,先由小的率本部人马前去宿州打探,寻访出那幕后主使人是谁,再做打算,若是那人只是一时之气,小人能劝他回心转意最好;王爷向来喜欢英才,我看此人敢袭击蒙古勇士,必有勇略,不是寻常之辈,若收纳其来,虽然杀了这两千蒙古勇士,但也可以让其将功赎罪,日后征伐时在戴罪立功。如若其是个顽固之徒,哼哼!王爷你可先派出五个千人队,前往江淮一带的大城居住或来往徘徊,等候我消息,待时机一到,便将其彻底消灭,王爷觉得如何?”

“好好好!”忽必烈拍手大笑,说道:“得游壮士这等人才,乃是我大蒙古之幸,这样罢!我给你六个千人队,其中三个重骑兵队,三轻骑兵队,任你调遣、安排;你再带自己本部人马前往宿州,见机行事,嗯,可以说是引蛇出洞。”

游德一听忽必烈给他六个千人队,任自己调遣,这是何等的信任,心中大喜,笑道:“是,王爷,小人定不辱使命,不负王爷厚望。”

忽必烈微微一笑,喝了一杯马乳酒,说道:“如此最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