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宋末寻真 > 第四十三章 辩论全文阅读

第四十三章 辩论

“嗯?”王振听了同源一言,有些惊讶,觉得这老先生的言论实在怪了些,说道:“伯伯,您此言恕侄儿不敢苟同,若是没有江山、没有土地,又如何养活人民啊?我闻人人均有乡愁,谁对故乡没有怀念之情?我在这江淮一带待了大半年了,也见过许多人了。据我所知,自宋室南迁以来,在这江北的汉人无不有希望王师北定中原之念想,收复故土,让江山不沦落为异族之手,伯伯您这是什么道理?可否解释给侄儿听。”

“哈哈哈!”同源哈哈大笑,笑道:“你不敢苟同,也是情理之中,你正值年少,也该轻狂。我并没有说江山、土地不重要,只是论主次罢了。不同的土地、江山所形成的族群文化各不相同,或者说,土地是负责培养、滋润万物的,而对于国家来说,人民为重,江山社稷次之。需知,自先祖一代代积累的文化及传承下来的信念,才是我华夏数千年绵连不断的原因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便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精髓文化之一,自强不息,有不足之处时,便向人家学习,以强大自身。厚德载物,容纳百川,强而不骄,弱也不卑。真正能做到这样,才能长久啊!可惜,历朝历代皇帝都没有真正尊崇这些……唉!”

王振听了,如拨云见日,细细思索着这些话,是啊!说的确实不错,有了继承代代积累下来的文化的人民,才有了这江山。王振笑道:“哦!原来如此,多谢伯伯指点,小侄领悟了,真可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呵呵!孺子可教也!”同源哈哈大笑,接着说道:“不过,虽是传承,却也非是全对的,要适合时宜才行,即便是传承下来的文化,也有优劣之分,需要不断进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中庸里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人生若能做到如此,那也算是圣人了,圣人所言,并非都对,但此言极是正确,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能做到这等地步,无有不强者。”

“嗯!说的没错。”王振细细品尝着这些话语,兀自思索,连连点头,笑道:“伯伯说的不错,正可谓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好像当今南朝宋室,不思进取,只求偏安一隅,蒙古日益强盛,却没有危机感,反而让朝中奸相乱为,一味委屈求全,等到蒙古把周边大小国家都给吞并了,难道还会放过我们这富裕的江南么?”

同源听罢,叹息了一声,摇了摇头,说道:“不错,老夫年轻之时也曾在南朝中为官,希望朝廷强军变法,革新战术,当时早已和金国罢战,建立沟通贸易,那就该向他们购买良马,传入国内养殖,以补战马稀缺;可无奈朝中贾似道当权,每每都被驳回,寻思朝中无路,便罢官还乡了,便在此一心求道。后来宋蒙联合灭金,你父亲在此地起义时,我曾去劝过,让他先不要对抗宋室朝廷,以抗金为先,先低头发展实力,等局势稳定了,再图大计;唉!可惜!你父亲当年也是狂傲,北御金兵,南抗朝廷,后来金国朝廷敌蒙古不住,往南迁,你父亲却又袭击了蒙古,以至于遭到三方联合绞杀,最终失败。唉!本来虚心谦益,不自炫露才是长久之计,可是……唉!这一点,你却是胜过你父亲,没那么急躁。”说着又连连摇头。

王振对于父亲王烈当年在江淮一带起义一事,是早早从父辈手里了解了许多,王烈失败退到鄱阳湖为盗之后,常常教育王振,叫他无论何时何地,不要太过张狂等等。是故王振自来江淮以来,行动并不是轰轰烈烈。只是没想到运气是不太好,这次出来考察却是差点丧命了。王振暗自拿着自己和父亲对比,却是觉得自己远远不如,低头微微笑了笑,问道:“那,小侄请问伯伯,对于小侄日后发展一事,可有什么建议?”

同源听了,呵呵一笑,笑道:“孩子,你父亲失败之后,可反思不少,与我常有书信来往,你在你父亲处也该学到不少吧!可说来与我听听。”

好哇!原来还是要考验我,莫非也是父亲安排的?王振听了有些疑惑,脑洞大开。

王振想起父亲的教诲,再想从哪开头,沉吟了好一阵,才说道:“嗯——我记得父亲说过:他当年起义太过急躁,制度、建设等等都不足时就不可一世的同时对抗金宋两朝,当时的政策虽然对百姓甚好,但太过理想,而且百姓大多目不识丁,说的太好了,未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百姓基本不相信,其实并未真正得百姓基础。还说什么早知道如此,那就该先开启民智才是。还时常说起那战国策中唐睢三言两语逼秦王退兵之事。侄儿至今记忆犹深。嗯……回想一下,记得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并说道百姓若都是如此血性,那么民主一事,当可成功,可惜古风不再,三纲五常从士阶级,又忽悠了不识字的百姓,致使民智固化……每每说到此处,便说什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

同源叹了口气,脸色转为严肃,说道:“孩儿,你父亲身怀大智慧,不是当世之人呐!”

“什么意思?什么叫不是当世之人?难道父亲出事了?”王振听言先是一愣,随即惊恐的问道。

“非也!我只说王烈兄弟不是当世之人,没说他是阴间的,哈哈!孩儿,你倒是想的挺多,比你父亲还爱操心。”同源哈哈笑道。

“那伯伯,你这句话倒底是什么意思?”王振不解的问道。

“嗯,天机不可泄露,我可不敢擅自说辞,你等日后你父亲亲自告诉你吧!你欲成大事,不必问我,你父亲经过失败,总结出来的经验可远远超过我,你要是有什么不懂的话,这才可以来问我,我可以替你解释。以后的事,还要你自己领悟,然后才能进步。”同源说罢笑了笑,玩弄起茶道来,几番摆弄,倒了一杯热茶给王振。

接着说道:“人生如品茶一般,每个人觉悟不同,所掌握的知识不同,品到的茶也不同。有的人品茶只能尝到苦,有的人只能尝到甜;这两类多是底层百姓和官家贵族,终究难以成大事,若不自己长进,也难以闻道。有觉悟的人,尝到的该是由苦到甜抑或由甜到苦的滋味。呵呵!至于这其中奥秘,需得你自己去品尝……联想到世俗之事,正如你刚才所言的战国策那一章唐雎不辱使命退秦王。这布衣之怒,其实两极,秦王所言不错,唐雎所言更不错。只是有觉悟的勇者与愚昧的弱者之分罢了,你父亲应该对你说过: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吧!这极是真理,事实就是如此。”

“呃,这句话父亲确实跟我说过。”王振这时也来了兴致,将自己自小所闻的教诲,有不明白之处,尽向同源相问,同源也耐心解释。

一老一小品茶论道,小到个人信念信仰,大到家国天下,倒是不亦乐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