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乱世晋隋 > 第五十五章 壮士解腕全文阅读

第五十五章 壮士解腕

刘显和冉闵在邺城激战,赵军被击溃,冉闵一直追到阳平,斩杀敌军首级三万有余,刘显败退襄国。

打了败仗,刘显的心情非常糟糕,而石祇仍催命似的催促他再次出发。于是,刘显把一肚子的邪火全发到了石祇身上,这可不是简单地骂一顿了事,刘显杀了石祇这个落魄天子,自立为帝。

冉闵砍人砍累了,暂时对襄国失去了兴趣,刘显过了几天安稳日子。好景不长,刘显记吃不记打的性格本质暴露出来,打了那么多次仗;死了无数人,刘显仍不知悔改。他纠集人马,挑了个月黑风高的杀人夜,雄心勃勃地向常山发起攻击。

冉闵当时正在睡大觉,巡逻士兵好不容易才把他叫醒,冉闵揉揉惺忪的睡眼,跳脚大骂道:“刘显这个贼小子有完没完了,还让不让人睡觉了!”骂归骂,起床指挥战斗才是正事。冉闵把朝政交给了太子冉智,让大将军蒋干(这个人可不是周瑜老同学)打下手。

安排完这一切,冉闵点了八千士兵,火速救援常山。

刘显的士卒早被打怕了,他们听到冉闵御驾亲征,吓得一个个跟筛糠似的。冉闵没费多大力气就把刘显的军队打了个七零八落。刘显这次可没有那么幸运了,冉闵在他屁股后边追了整整一路,一直把刘显赶回了襄国。

襄国的大臣们本来就不服刘显这个假冒皇帝,听说刘显大败,他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投降冉闵,城门热闹的跟赶集似的。武将们早已打开城门,一些没来得及出城的文臣们则在城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仪式。

刘显活到头了。冉闵怕他在黄泉路上感到孤单,就给他找了许多作伴的:石鉴全家。石琨跑得快,捡了条小命,他带着老婆孩子出奔到东晋。东晋的大臣们商议了一番,认为后赵是东晋的敌人,留着石琨早晚是个祸害,就把石琨全家杀了。

至此,石氏一族绝种,风光一时的羯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沉沦,令人震惊的是,后赵一国除石勒、石虎兄弟善终外,其余皇室尽数死于非命:石宏是第一个,石琨是最后一个。这是一幕极其罕见而又无比残忍的现象,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亦是空前绝后的。

笔者将这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产生归咎于一点:胡汉民族的融合使然。

在胡人尚未踏入中土的很久之前,胡人部落的生产力很低,处于半开化的奴隶社会甚至公社社会,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胡人没有那么强的尊卑观念,子承父业是一件深入人心的事,因此,在政权交接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杀戮和鲜血,酋长和部落成员之间虽有贫富差距,但远没有汉族皇帝和平民那么大。

后来,他们接受了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文化:汉文化。从汉人的典籍中,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尊卑有序”;同时把“能者居之”的观念植入脑海。而本民族自身的杀伐本质远未蜕去。进入中原后,两种价值观发生冲突,落后的生产力难以接受先进文化,大规模的流血事件接踵而至。

换句话说,石氏的汉化程度不完全,这直接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久后,我们还会就“汉化”二字展开讨论。

石氏被灭族的同时,姚弋仲亦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位年过古稀(73岁)的老臣和石氏的关系非同一般,如同上天注定般,他的身体与他效忠的后赵皇族一同走向了毁灭。

临终前,姚弋仲把儿子们叫到了病榻前,四十二个儿子排排站,把姚弋仲的卧室围了个水泄不通,儿子们报完数,开始聆听父亲的遗嘱。

“石氏待我不薄,”姚弋仲一字一顿道,“我本想尽力守卫赵国江山,无奈能力有限,如今赵国已亡,汝等切不可觊觎中州之地,我死后,你们一定要率领族人,南下归晋,然后效忠晋室,助陛下早日还都洛阳!”姚弋仲勉强把话说完,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姚襄是这群儿子中最有威望的,却不如人家苻健听话,姚弋仲死后,姚襄秘不发丧,而是打出父亲名号进军关中,秦国根基已稳,苻健轻易化解了姚襄的攻势,并且斩杀后者三万余人。

关中是待不下去了,中原更是去不得,姚襄只得率军南下,在荥阳作短暂停留后,姚襄带领族人,开始了长途跋涉,一个月后,姚襄踏入东晋土地,但苻氏和姚氏两家的恩怨远未结束,若干年后,他们的子孙还会重逢。历史之神总让人琢磨不透,他有时候像一个充满激情的少年;有时又像一个恶作剧的孩童。

有后人评说,姚弋仲和苻洪的两份遗嘱,分别决定了两个民族的命运。

冉闵挖塌了他赖以起家的后赵,自以为大局已定,便率领一万多人到常山、中山诸郡打猎。哪成想,冉闵的一举一动都被燕国慕容恪看在了眼里。两人上次交手还是在十四年前(公元338年),时过境迁,当年初出茅庐的两个傻小子都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猛将。

两人混得都不错,慕容皝死后,其子慕容俊即位,慕容恪成为第一辅政大臣。在他的经营下,燕国的地盘大大扩展,甚至把幽州北部纳入了帝国版图。燕国把都城搬到了蓟城(今北京西部),吞并中原之心昭然若揭。

当冉闵指哪打哪战无不胜之时,慕容恪也在悄悄准备着,他的目标是冉闵主力。机会终于来了。慕容恪听说冉闵外出打猎,马上调集十四万大军,消无声息地抵达常山郡。当冉闵发觉时,已陷入燕军的重重包围。

冉闵的一万人虽然都是步兵,但都是冉闵的最精锐部队,这支部队自冉闵起兵时就随其左右,经历过无数场恶战,这一万人都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黄金。战斗力是相当的猛,冉闵为人残暴,那是对敌人而言;对于麾下士兵,则完全是另一副样子,冉闵经常走到士兵中间,和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完全没有皇帝的架子,士兵们都愿意为他卖命。

冉闵虽然身陷重围,但士兵们都没有跑路的想法,他们跟随主帅四处冲杀,当燕军如蚂蚁般扑上来时,冉闵就把军队集合到一处,集中一点突破。双方大战十数回合,每次都以冉闵的胜利告终。

冉闵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数次作战亦把步兵的弱点暴露无遗:机动力太差;禁不住大量骑兵冲击。这很好理解,双拳还难敌四手呢,更何况是两条腿对人家六条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冉闵想把部队带进山区。

这样一来,步兵的优势就没有了,大量的战马反而会成为累赘。

慕容恪一眼识破了冉闵的动机,趁冉闵还没进山,慕容恪立即下令缩小包围圈,并派军切断了通往山区的道路。

大军久久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慕容恪沉不住气了,他脱下将袍,到阵前仔细研究了一番,然后发现了久攻不下的原因:骑兵的包围圈远不如步兵牢靠,战马再训练有素,毕竟是畜生,听不懂人话,当战争开始后,由于马匹乱跑,包围圈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空隙,冉闵的步兵就是从这些空隙里溜出去的。

于是,慕容恪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将战马用铁链子连到一起。为了防止步兵从链子下面逃走,慕容恪又在上面加了一条。我们不妨称之为“铁链军”。仅围是不够的,还要打,慕容恪又挑选了五千名擅长骑射的弓箭手,让他们坐在马上,一面前进一面射箭。

慕容恪这一招很有成效,冉闵左突右冲,就是跑不出去。而且随着铁链军的前进,冉闵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小。正当冉闵左右为难之际,他远远地望见了慕容恪的帅旗。帅旗在包围圈内,冉闵想都没想就向中军冲去(包围圈内出现敌军帅旗,不是敌军统帅大脑短路,就是有诈)。

这时,冉闵的两翼又出现了两支燕军,两边夹击之下,冉闵被结结实实地狠揍了一顿。关键时刻,冉闵的坐骑“朱龙”突然累死了。燕军见状,迅速蜂拥而至,活捉了冉闵。

冉闵被捆成一个大粽子,送到了蓟城。不久即为慕容俊所斩,一代军事奇才就此殒命。

冉闵的故事终于画上了句点。

前几日,和一个爱好历史的朋友聊到冉闵,我问他对冉闵的看法是什么,他想了想,问我:“你是问史书上的还是我自己的看法?”我说,史书我看过不少,你就说你自己的看法吧!

“汉族的民族英雄。”朋友如是说。

心中顿时充满了温暖,时隔千年,还有人记得冉闵。

无论是《晋书》还是《通鉴》,冉闵大都被人当做桀、纣那样的暴君,各种历史教科书甚至刻意抹去这个名字。直到近年,才有人为他平反。

从一生作为上看,冉闵和后来的铁木真没有本质区别,为了恢弘本民族,他们都选择了杀戮。铁木真较冉闵更甚,冉闵杀人不足百万,而铁木真却杀人逾千万(一说三千万),整个大金国被其灭种。

铁木真被称为伟大的“成吉思汗”;而冉闵却被称为“杀人狂”,这很不公平。

冉闵不是先知,他不可能知道后来的民族融合大势,他只知道,胡人是外族,而且为汉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他们该杀。

在此,我们为这位生于四世纪的军事奇才正名:他是一个拯救了汉族却被历史遗忘的人。

最后,以诗作结:

“雄烈才同楚霸王,破胡灭羯建新邦。

朱龙一蹶神矛折,遏径山前吊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