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重回民国 > 第七十四章 上海之行--理想钢都全文阅读

第七十四章 上海之行--理想钢都

还是在法租界的周公馆二楼的大阳台上,周学熙、卢木斋、潘三元、郭辉祥和孙晋五人宴席过后就开始商议汉冶萍公司的事情。周学熙要孙晋谈谈自己的看法。孙晋也没有什么,就从自己的公文包内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文稿一一发给四人。

在孙晋心目中最理想化的宏伟规划蓝图---以武昌三镇为中心,以汉冶萍钢铁工业为支,打造一个采铁矿、采煤、炼钢铁、电力、化工、机械制造为重工联合体能够带动农业、轻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武汉经济圈,并辐射川、陕、赣、皖、豫五省华中经济极地。华中经济极地即是国家工业生产中心,亦是经济重心,也是未来国家安全重心。有了这个华中经济极地,扭转中国经济重心在沿海一带遭破坏或者沦陷导致战争力量不足的局面。这个宏伟蓝图既考虑现实又规划了未来,现在关键就是汉冶萍公司。若这个华中经济极地的支没有做好,所有的蓝图全部都是水中月镜中花,或者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不能转化为现实。

四个人默默的体会这份含金量很重的长远规划,这可涉及到很多条件,首先是政府和政局稳定,但是现在国内局势不是太稳定,湖北被王占元盘剥几年弄得民生凋敝。周学熙很是佩服孙晋这,眼光长远,具备大局观,好好引导和培养,一定是个有前途有作为的人物。毕竟是在北洋政府做过官员的人,他想的不是政局稳定,关键看执行人的条件是否具备可以创造出良好局面。

周学熙没有此做出任何评价,只是头,淡淡问道:“你的这个设想我们已经了解,这是宏观方面,那么对于汉冶萍公司你是怎么规划的?”

孙晋见场面有冷清,对于大家的表情感到失望,这可是自己违背原来历史发展轨迹,着力重打造的地方,既然没有人喝彩!听了周学熙的话,孙晋从公文包拿出几份文稿,递给他们欣赏。

按照孙晋的设想,汉冶萍公司重在于大冶鄂县之间的铁山区、石灰窑、黄石港,在这一带建立一个新的钢铁基地。石灰窑临大江南岸,居武汉、九江之间,为汉冶萍公司之发祥地,西距著名产铁区铁山二十余公里,而附近产煤亦多,石灰石则随处可采,故又为水泥原料之出产地,西北五公里为黄石港,则大冶及其邻近各县之商货和农产品皆聚散于此,故商业亦颇繁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工矿区,产业工人、码头工人很多,铁、煤及石灰等产量丰富。二、该区交通方便:公路可直通武昌(计长108公里),铁路现在石灰窑至铁山一线(计长25公里),可供运输矿砂之用,将来如自该线建一支线,即可通粤汉铁路(计长约70公里),水路黄石港可停靠沪汉线**,故水陆交通便利,这里将成为采矿,炼铁、炼钢的主要地方。

“嗯,考虑的现状和未来,也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你只明了采矿炼钢铁,那机械制造等工业怎么办?”

场面的情形让孙晋找到前世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场景,孙晋不慢不急的道:“武昌三镇是中国的中南部最大的城市,也是交通商贸中心。汉阳的炼钢炼铁的设备拆迁至大冶石灰窑一带,我计划在原来的汉阳铁厂建造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而汉口作为传统商业重镇繁华的商埠就没有必要改变,而且要加强汉口商贸水平,无论运输还是金融等都得强化;武昌地区作为中国革命首义之区,意义非常重大,建立首义公园等革命纪念主题公园,开发人文住宅区,是个综合功能理想地区,比如纺织,药品,政府办公所在地等,还有我想在武昌青山傍边建设用锻造水压机制造各种型号的钢材的基地和汉冶萍公司总部,形成中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拥有从矿山采掘、炼焦、烧结、冶炼、轧钢等一整套工艺设备。因为这些想法不成熟需要专家意见,我就没有形成文稿。”

顿了顿,孙晋接着叙述:“一、至于汉冶萍公司钢厂和铁厂如何建造、规划年产多少钢铁,这些都不是我的强项,需要专家和教授的指导。二、关于原汉冶萍公司股票等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总经理公司管理层处理,但是我个人认为,既要不损害公司根本利益,又要照顾股民的利益和爱国热情,不要过度的伤害他们利益,可以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三、从现在开始,汉冶萍公司停止向日本供应铁矿原料,无论他们出多高的价格;对方问其原因,就要求日本人拿出一个整体方案来谈判。呵呵,的有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恳请各位见谅!

“嗯,总算头脑没有发热,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我还以为你是个全才嘞。”孙晋觉得周学熙话没有刚进来时候客气热情,现在动不动就开始训示,用师傅的挑剔的语气话,看样子做徒弟还不是件容易之事,特别是名人门下,师傅更得严厉要求。

“师傅训示的是,芳志谨遵师傅教诲!芳志一直奉行一句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孙晋只得恭敬的回答。

“好!的精辟!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直没有话的卢老陡然一句好,把大家的从思索中惊醒过来。几个人相互笑声讨论,认为这条好那条应该怎么改更完善,阳台上议论纷纷。

周学熙再次拿起手中的文稿一一仔细的阅读,沉思一会儿,眼光瞟了一下正在跟潘三元和卢木斋声讨论的郭辉祥。

“辉祥,你也是留学英美的留学生,你谈谈自己的看法!”周学熙温和地问道。

郭辉祥客气一番,从容不迫地从自己怀中拿出几张纸张,上面密密麻麻的繁体字一一发给大家。

郭辉祥的文稿专门谈了汉冶萍公司历史发展和现状情况,重分析汉冶萍公司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成功与失败,赞赏张之洞、盛宣怀等人开创中国钢铁企业的先河,也批判了张之洞的官僚主义作风,不尊重科学,粗暴干涉企业管理,随意更改高层管理者的决议;同时也名对盛宣怀等人企业管理上任人唯亲,贪墨成风等阻碍企业生产的官僚作风进行批判。文稿中也对日本商人掠夺大冶铁矿资源的阴谋也是毫不客气的揭露。

郭辉祥在文稿中提出自己如何管理企业,比如:尊重科学,任人唯贤,设置技术总监,技术工程师等专业团队,如何提高生产力和效益等,是郭辉祥几年来从新民机械厂管理经验的总结。

等孙晋看完后,不由地佩服这个时代的商业精英,眼光独到,分析的入木三分,跟后世一些经济学家的差不多,只是没有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心是比英美西欧列强还要狠还要大。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中国社会精英对日本管理层的寄意厚望,希望日本帮助中国变得强大,就像大唐帝国时代,中国扶持日本一样;而此时日本在中国的掠夺手法比较隐蔽,大多是商贸和金融、文化渗透,国人对日本人迷惑性做法警惕性不高;有件事可以明,民国十二年日本关东大地震,那些商业精英、社会文化名流为日本赈灾而奔走相告,到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部分社会精英才意识到日本人跟西欧国家不一样,但也仅仅是部分人,直至民国二十六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国民才形成全民抗战。

孙晋没有刻意指责郭辉祥的意思,若自己不是从后世穿越过来,也许跟他们一样,这跟学识没有关系,是时代的局限性。

卢木斋笑呵呵的道:“缉之兄,你这两个徒弟不简单了,一个着重宏观规划,大局观强;一个注重企业科学管理,两者相得益彰啊!有他俩坐镇汉冶萍公司,我们这些老家伙就不用操心了!我安心的做我的学问,敬候兄继续做你的大恒通掌柜的,至于缉之兄嘛,可能还得操心你的产业?!哈哈”

孙晋一听,看了旁边的认真回读孙晋的文稿的郭辉祥一眼,用手悄悄一捅,郭辉祥没有反应过来,有茫然看着孙晋,眼光询问:怎么啦?

“卢老、师傅、潘掌柜,三位都是商业前辈,我和介鸣师兄年轻,还需要三位鼎力支持,三位不但不能撂挑子,而且比以前我们更需要三位的支持,我这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本来想先与介鸣师兄协商,既然卢老现在到这当口,那我就拿出了给各位看看。”孙晋见郭辉祥不明白自己何意,本来担心周学熙又他好高骛远,现在顾不上了,因为孙晋的想法需要三位支持与表态。

周学熙四人看完孙晋的文稿,明白孙晋的心思。汉冶萍公司毕竟是一家钢铁企业公司,两个方面是至关重要:资金和技术。资金还比较解决,关键是这个技术,技术即是人才。

孙晋趁这次收购汉冶萍公司的机会,在上海组建一家属于自己能够掌控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券(即人民币)。按照孙晋与花旗银行贝格尔达成口头意向,美国花旗银行派出专业团队,利用美国印刷最新技术和纸质,专门为‘人民投资集团’协助组建一家金融机构。现在条件全部具备:有比较足够的黄金贮备,以汉冶萍公司依托,周学熙旗下的银行、潘三元大恒通钱庄等力量的支持,美国花旗银行技术援助,东方综合交易所和信托公司在上海金融市场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关于技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其实技术的储备也就是人才的储备,科技日新月异,代代升级,都需要人才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蜕变,所以像卢木斋这样有名望的学者承担更大的责任,像周学熙这样亦商亦官的人物为即将组建的学校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卢木斋佯怒道:“你这个孙芳志啊,你是想榨干我这个老头子血汗啊,又要我筹备学校,这回我不干,又想哄骗老头子我!”

周学熙见卢木斋生气的样子,哈哈大笑,不忘调侃他:“你这样就不行,这不是不想我们发财么!哈哈……”

卢木斋苦笑道:“你这个宝贝徒弟就知道抓我的壮丁,他怎么不敢抓你的丁啊?”

“我是他师傅,再加上我没撂挑子的话了。好了,勉之兄,其实这也是咱们这辈人的责任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起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