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次元小说 >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 为成功付出一万个小时全文阅读

为成功付出一万个小时

成功靠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随便翻开一本名人成功励志书,就可以得到数不清的答案:成功靠天赋,成功靠出身,成功靠知识,成功靠机遇,成功靠坚持,成功靠……如果需要,我们还可以列出更多的答案。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世上有没有天才?

爱迪生对此的回答是:“天才,就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高尔基则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不管是哪种说法,我们都可看出这种意思:成功不全是靠天才。其实,这种说法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人们更多的认为,天才加上努力才等于成功。问题是,心理学家们越是深入研究聪明人的成功生涯,就越会发现天才起到的作用很小,而努力起到的作用很大。

对于这个问题,加拿大畅销书作家麦尔坎·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葛拉威尔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他引述大量研究数据表明,不论任何行业,当你具备基本技能后,最终能否出类拔萃,成为专家、权威、大师,只有一个因素最重要,那就是练习,练习,再练习,最低限度是一万小时。

一万个小时是什么概念呢?那大约是每天练习三小时,风雨无阻,寒暑不辍,春去秋来,连续十年。

如果这就是成功的法则,你会相信并愿意去尝试吗?

你当然可以不信、不屑于尝试,但很多相信并去尝试的人却获得了成功。正如一首经典传唱的老歌《真心英雄》里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万小时”就是通向成功的一道门槛,迈过去就通往成功,迈不过去就前功尽弃。

现在,人们通常把这个法则表述为:如果你想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功,你需要在这一领域投入十年时间或者一万个小时。

0世纪90年代早期,德国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森和两名同事在柏林精英音乐学院进行了一项研究调查。在学院教授的帮助下,他们将学校的小提琴手们分成三组。第一组的学生是“优”,明星云集,都是有潜力成为世界级演奏家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仅仅是“好”,他们都很出色,但还没有到出类拔萃的地步。第三组学生的水平只是“良”,他们比业余演奏家要好很多,但短时间内都不具有达到职业演奏家的潜质,他们更可能会在公立学校系统中做音乐教师。

分完组后,所有的小提琴演奏者都被问到一个问题:从你第一次拿起提琴开始,在你的整个生涯中,你一共练习了多少小时?

三组学生中的每个人几乎都在同样年龄开始拉琴——5岁左右。这并不奇怪,那些想让孩子当个演奏家的父母大都在这个年龄开始培养他们。最初几年,这些学生的练习时间大致相同,都是每周两到三小时。但是当他们到8岁时,区别开始出现。那些如今显示出最有前途的学生,开始练习得比其他人更多:9岁前每周6小时;1岁前每周8小时;14岁前每周16个小时;不断累加,到了0岁时每周练习0个小时以上——这时,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拉琴以及如何将琴拉得更好。

如果你愿意对上面的数字做一下乘法,你就会发现——事实上也是,到0岁时,出色的演奏者都已经练习了至少一万个小时。与之形成对比,称得上“好”的学生,累计练习了约8000个小时;未来会成为音乐老师的学生,累计练习了约4000个小时。

埃里森和他的同事们还比较了业余钢琴家和职业钢琴家,结果也和上面的类似。童年时期,业余钢琴家每周弹琴从未超过小时,到0岁时他们的累计练习时间是000小时。而职业钢琴家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每周、每月、每年的练琴时间,到了0岁时他们累计练习已经超过一万个小时。

埃里森的研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他和同事没有发现任何天赋的影踪,比如当同龄人都在苦不堪言地练琴时,某个音乐家已能毫不费力地达到很高水平。他们也没有发现弱智的存在,比如某个人比所有其他人都更努力,但却因为缺乏某种东西,始终达不到平均的水平。

最后,他们的研究揭示出:一旦一名音乐家拥有足够能力进入最高级别的音乐学校,将一名演奏者和另一名演奏者区分开来的,就是他或她的努力程度,而不再是天赋、出身或长相等其他因素。大概浏览一下那些著名音乐家,你会发现事实正是如此,而且更甚——那些最顶尖的音乐家,不仅仅是比其他人努力或者努力一点,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很多。

要想在任何复杂事情上做得更好,都必须达到一个最低的练习标准,这一点在对特长和技能的研究中一次次得到证实。事实上,研究者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们相信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功,练习时间必须达到一个神奇的数字:一万小时。灵感和天分固然重要,但练习时间才是区分天才与庸才的决定因素。

“要想达到精通的水准,或者成为世界级水平的专家,在任何领域,一万个小时的练习都必不可缺。”神经学家丹尼尔·列维京写道,“一次一次的研究证明,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音乐会上的钢琴家、围棋选手、犯罪高手,无论你从事什么,这个数字一次一次地出现。当然,这解释不了为什么某些人经过同样的练习却取得比他人更高的成就。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发现任何世界级专家能够用更少的练习时间取得目前的成就。似乎大脑必须用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达到真正精通所需的一切知识。”

如果你注意到一些成功人士的经历,你就会发现这些理论一点也不荒诞。

美国游泳天才菲尔普斯,成就了北京奥运会上的旷世辉煌——个人独得8枚金牌。人们称他外星人、超人、未来人,但他自己发自肺腑地说过一句话:“我知道,没有人比我训练更刻苦。”菲尔普斯7岁开始练游泳,每天早上5点半别人还在熟睡的时候,他已经去训练了,他每周要游100公里。1岁起,菲尔普斯每周要比对手多训练一天。没有假期,没有正常孩子的娱乐活动,游泳占据了菲尔普斯全部的精力。他花在游泳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一万个小时。

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变换着不同的角度画,变换着不同的光线画。像这样的基本功练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少说也得练习有一万个小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最简单最枯燥的重复练习中,达·芬奇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

比尔·盖茨在软件方面的成就也有一大部分功劳是属于他曾经累积了那一万小时。早在1968年,上八年级的时候,他就读的私立中学购置了一台最早的、可以直接连接到大型计算机上的电脑终端机,后来他在华盛顿大学接触到一台更高级的计算机。到从哈佛大学辍学去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一万小时。

艺术领域也不例外,披头士乐队1960年到196年去过德国汉堡5次,在红灯区演出了106个晚上,每晚至少5小时,为了吸引不停进进出出的顾客,乐队要连续不停地演唱,还要演唱各种风格的歌曲,这迫使他们探索新的演奏方式。到1964年,他们现场表演了100多场,“今天大多数乐队一辈子也不会演出这么多场”。

一万小时是成就伟大的魔幻数字,缺乏一万个小时的训练,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高水平竞技所需的技能。即使是莫扎特——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神童,也不是仅凭天赋而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对于成功者来说,一万个小时不是全部,但却是必须。并不是因为你足够好才开始接受训练,而是训练让你足够好,“练习不是你已经很优秀时做的事情,而是使你变得优秀的事情”。

【人生感悟】

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只有吃得别人不能吃的心酸苦楚,熬过别人不能熬的艰难困顿,耐得住别人耐不住的清冷寂寞,成功才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轻轻地落在你的头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