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落第书生 > 第一百一十五章全文阅读

第一百一十五章

经过“采花大盗”一案后,虽然张谦心情已经慢慢恢复,但是,因此案,尤其是因王明洋的作案起因,以及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一直触动着他的思绪,让他内心不由自主的在思考,在追寻那案情背后所隐藏的大背景,大起因。

这一日,张谦按照商武盟的内部盟规,请了一天假,准备一个人到阜阳府城外三十里的“西湖”去游玩一番。

他信步而来,一路走走看看,满脑子还是在思考那“采花”案。

这时的张谦的思考境界,已经不再单单思考“采花”案,而是更多的思考人生,思考人性,思考人文,以及人这一辈子所为何来等等问题,也就是说他思考的都是大问题了!

在古代,老百姓的文化程度普遍都比较低,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摸过笔识过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盲”,而这些“文盲”中绝大多数也是“法盲”。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最底层老百姓不是受折磨于地震、洪水、瘟疫、干旱、战争、贪官、恶霸、地主等等天灾人祸,侥幸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和平,安定的时期,又不免受各种苛捐杂费的困扰,衣食无周。

许许多多人一辈子都不曾想过,人为什么要到这世上来?来了后,又都在干什么?在这世上生活了一辈子,最后又留下了什么?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就是达官贵人,帝王将相,一生衣食无忧,而有的人却一生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最后死了连块坟墓或者墓地都没有,落得个横尸街头或者抛尸野外的下场?

没有人想过,很多人都没有想过!他们只是一生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为点星利益“睚眦必较”,吃饱喝足,有衣穿,有房住,有钱花,就行了!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往上面提到过的问题上去想一想,很多人即便偶尔在脑海里闪现一下,随即暗笑自己“愚蠢”,神经病!想那些没用的,干啥?还不如想想如何多挣些钱来的实在!

许多人就是这样,一辈子浑浑噩噩。没有有的人侥幸没有死于天灾人祸,最后却死于“王法”之下。

佛家的话说,就是受那“生老病死,轮回之苦”。

每每想到这些问题的,都是那些“儒、释、道”三教中的名人高士。普通老百姓中,有几人想的到?会去想?想的通?

而此时此刻,张谦想到了这些问题!他在想,在努力思考,努力试图找到以上那些问题的答案。

虽然那些问题很难,很难…..

阜阳府的西湖,在阜阳以西三十里处的地方。虽然,不如杭州的“西子湖”有名,但也是一处游人往来甚多的风景绝佳的所在。

张谦一路游来,脑子中在思考问题,但眼睛可没闲着,没有漏下沿途一丝一毫的风景所在。当然,因为是平原的关系,看到的只能是一些田园风光,偶尔也有什么塔啊,寺庙的地方所在。

毕竟在古代,中国是一个比较信佛的国度。甚至,在有一段时间,佛教在中国被某些皇帝封为“国教”!一时间,佛教在中国大地上“风光无限”,远超道教。

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自印度(古称天竺国)进入中国以来,佛教信徒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儒家人士产生了莫大的矛盾,并彼此攻击,犹如“仇人”一般。

还好,到最后,在你灭不了我,我也赶不走你的情况下,“儒释道”三家,彼此学习借鉴融合,结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其他各家思想一起,构成并缔造了中国数千年辉煌灿绚丽,灿若银河的民族文化。

闲话少数,一笔带过。

走过田地的包围,前方路两旁出现的是一片小树林。

就在张谦走入这一片小树林后,他看见一名身着锦蓝长袍,腰束金鱼带,头待白玉冠,长的面如冠玉,唇红齿白,但目光坚定,表情刚毅,有犹如泰山一般的气度,年龄在三十一二岁左右的青年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小憩。

准确的说,是好像在小憩!原因是,从刚进入视线开始,那人一直都在用一种“不可思议”的,饱含疑惑的眼光,不停地打量着张谦,好像认识他一样!

那目光,让张谦也是满心疑惑,心里不禁想,他这样看我,我认识他吗?

张谦不禁摸摸自己的脸,摇头苦笑。天下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啊!一个大男人的,看人,有你这么看的吗?我脸上又没长花!

那青年身旁站着两名佣人打扮的中年人,规规矩矩的束手而立,长相一般,一般到张谦连连打量了他们好几眼,脑海里都没记住他二人的样子!他二人的眼睛一直盯在青年身上,一眨不眨,就好像这个世界里只有这青年一个人一样。

张谦一直对自己的记性是很自信的!(当然,这种自信是指他病前和愈后,不是指他得病后那段阴暗的时间)没想到,连看那么多眼,竟然记不住二人的样子,一点印象也没有。

他不禁奇怪的暗暗嘀咕了一句:“好古怪的三个人!”

就在张谦从那三人身旁经过时,“小兄弟,你看这柱子如何?”

张谦停住脚步,转头看着那青年疑惑道:“兄台,你是在和我说话吗?”

那青年又是静静的把目光停留在张谦身上几个瞬间,面容沉静的点点头道:“当然!”

张谦怔了一下,礼貌性的点点头,拱手道:“敢问兄台高姓大名?”

青年起身拱手道:“兄弟宁坤。”

张谦看了一眼青年身后那两个下人打扮的中年人。

那两人还是身体一动不动,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青年看。

“小弟张谦。”

这一瞬间,虽然张谦是低着头,拱着手说话,但是他还是分明感觉到了那两名“佣人”的目光有了一丝波动。这是一种感觉,一种直觉,不是靠眼睛看,发觉的。

尽管只是“一丝”的波动,而且时间只是一瞬间,张谦还是感觉到,或者说“察觉”到了!

那一瞬间,张谦低着头,心中一震,大脑快速思考起来:“他们难道认识我?不对啊!我一个无名小卒,刚入江湖不久,何来有陌生人认识我?”他潜意识里隐隐觉得不对,并一点一点向“黑杀会”或者“采花大盗”案靠拢。

这就是江湖人思想或者感觉意识的敏锐!一丝一毫的异动都能引起他们的警觉、察觉。

虽然,张谦闯荡江湖才不足半年,但是“久经考验”,几历生死的他,还是多少养成了江湖人士的那种警觉性意识。尤其是进入商武盟以来,在总坛的诸多学习中,与周围那些老江湖的接触中,耳濡目染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这种“本领”。

青年宁坤一摆手坐下,示意张谦坐。

张谦欠了一下身,在宁坤对面的一块水桶大小的石磙上坐下。这种石磙多是乡间百姓们夏季在麦场中“打场”时用的,想是已经废弃,所以放在了路边,成了二人的临时“板凳”!(打场,是涡阳、阜阳一带的方言,就是指农民用马匹或骡子、驴等牲口拉着石磙,在铺满刚刚收割下来的谷物粮食的麦场上来回跑动,直至粮食谷物的果实粒全部从穗中或****中剥除出来为止。这个过程,就叫做“打场”!想来一些农村的读者朋友,或者收割季节去过农村的城里朋友可能十分了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