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次元小说 >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 > 千年书圣王羲之全文阅读

千年书圣王羲之

东晋王羲之被人们称为“书圣”,他所写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除却在书法上的天分,还源于他的刻苦钻研,自幼酷爱书法的他潜心练习,几十年来,寒暑不辍,锲而不舍,才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

相传,王羲之1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想到,对书法已相当痴迷的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后来,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见他进步神速,断定他肯定读过了用笔秘诀,感慨地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超过我的。”

王羲之不仅从用笔秘诀中得到了益处,还潜心研究“永字八法”,他用了十五年时间探索“永”字的写法,从而使“永字八法”成为书坛学子把握书法技巧的捷径。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拓历代碑刻,由此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如果手上没有纸笔,他就用手指在身上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磨破了。

王羲之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甚至还因此还产生过很多趣事。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促他吃完饭再练,但是他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过了一会儿,饭菜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听说后,赶忙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蘸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他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盯着帖上的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更好,竟然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边吃还边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看到这情景,母亲忍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王羲之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就像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

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郗鉴是好朋友,郗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当时,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婚姻更是讲求门当户对。一日,郗鉴对王导说,他想在王家的子侄辈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由于郗家女儿是当时出名的美女和才女,所以,郗家来人选婿时,王家的后辈们都把自己打扮得玉树临风。只有王羲之不问此事,好像根本没有听说这件事一样,仍然躺在东厢房的床上专心琢磨书法。

郗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郗鉴禀报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但都表现得有些拘谨,一点也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画什么。”郗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都羡慕地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个书法家,父子二人并称“二王”,在书法史上同享盛名。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他们父子二人也有很多故事流传下来。

有一次,王羲之在花园中散步,看见王献之正在亭子里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儿子手中的毛笔,王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到父亲夸赞自己,也有些沾沾自喜。

开始学习书法后,王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王献之便有些心怯地问:“那您说究竟要练多长时间?”母亲坚定地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王献之听后,知道非下苦功不可了,一咬牙又练了5年,然后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父亲的赞扬。谁知,王羲之看了几十张,都还是不住地摇头。等掀到一个“大”字时,王羲之终于露出了较满意的表情,略一沉思,提笔在“大”字下写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王献之。

小献之不知何意,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认认真真地看了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明白自己练了五年,仍是远远没有达到父亲的境界,不禁有些泄气地说:“难啊!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趁机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工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王献之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练字用尽了***缸水,终于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人生感悟】

水滴石穿终有日,绳锯木断终有时,板凳坐得十年冷,磨尽池水十八缸,功夫也就自然而然地来了。(未完待续)